华山脚下的摇滚:华阴老腔

 一张板凳,一张刚从谁家里搬出来的板凳,也许刚刚还有人坐在上面。当板凳被搬到这里的舞台上时,它就变成了一种乐器。如同使用它的表演者。白天,他们隐于尘烟,和所有农民一样,在自家田间地头播种汗水,收获希望。而到了晚上,从田间归来,只见他们拿起了自制的乐器,开始演唱口耳相传千年的歌谣。

一、华阴老腔介绍
黄河、渭河、洛河三河交汇处,魏巍太华山下的华阴市,存在着一种古老的表演艺术——华阴老腔。发源于华阴市双泉村的华阴老腔是中国最古老的音乐之一,起源于西汉,发展于隋唐,鼎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取材于历史和百姓生活,唱腔亢奋激越,充满阳刚之美,展现着生命的磅礴力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民族精神价值。在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三尺生绢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
华阴老腔早期演出时,一盏灯一块布,几张皮影几个艺人,在加上几个简单的乐器,就是一个完整的舞台。在这个小小的舞台上,演绎着大千世界的悲欢离合。这是最古老最传统的演出方式——老腔皮影戏,又称老腔影子。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风光不再,传统皮影戏的表现手法逐渐失去了观众。进入新世纪之后,华阴市文化部门积极对老腔进行创新,最终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古老的老腔表演艺术重获生机,焕发出磅礴的生命力。

二、华阴老腔近况
陈忠实老先生对华阴老腔的发展具有非常突出的贡献,自二零零四年陈忠实与华阴老腔结缘之后,一直与老腔艺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大力推荐华阴老腔。在省发改委做民间调研的时候,向他们推荐了华阴老腔,提高了华阴老腔的知名度。同时,他十分富有先见性的向老腔艺人们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要保持老腔艺术的纯洁性和纯真性,叮咛老腔艺人们要注意保重身体,也为老腔写了许多优秀唱词。在老腔艺人们口中的陈老先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平易近人的人,没有架子的人。

华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华阴老腔的传承、保护、发展以及创新工作,专门成立华阴市老腔保护中心。华阴市文体广电局积极培养老腔艺术传承人,先后举办两期老腔培训班,由资深老腔艺人进行授课,目前,部分无缘已经可以独立演出,成立了三个老腔皮影戏班社在民间演出,受到群众一致认可和好评。此外,从2013年起,市政府每年向年满60周岁的老腔艺人们发放一定数量的生活补贴,让老腔艺人们能够安心带徒授艺。
三、华阴老腔未来
相比于京剧、黄梅戏、昆剧等著名戏曲剧种,华阴老腔的知名度显得有些差强人意。在各大视频平台,华阴老腔的播放量远远不如这三大传统剧种。在华阴老腔的知名度提升方面,华阴市政府和老腔艺人们还是有着很长路要走。
为了宣传华阴老腔在全国的知名度,华阴市政府依托着华山旅游资源,做出了将非遗表演和风景区结合在一起的大胆创新。在每年七八月份华山风景区旅客流量较大的时候,组织老腔艺人们乘坐缆车登上华山,为前往华山的游客们献上一出视听盛宴。

2016年央视春晚上,华阴老腔艺人们和谭维维合唱的一曲《华阴老腔一声喊》,总算是将华阴老腔这一表演艺术带到了全国人民的视野中,华阴老腔的知名度有了很大的提升。
不容乐观的是,现在老腔的演出人员普遍年纪偏大,年轻艺人的比例偏少,所以亟需年轻新鲜血液的注入。经过多方错磋商,在西安的许多高校里面,都开设了华阴老腔的公开课,华阴老腔进校园,将华阴老腔更好的传承下去,同时为华阴老腔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政府和老腔艺人们的共同努力下,华阴老腔的保护传承基本完善,但是华阴老腔要是想要走的更远,始终保持着生机与活力,就需要发展,需要有新的内容,所以需要有优秀的作曲家作词人加入,为老腔谱写新的唱词曲调,只有不断创新发展,华阴老腔才能永葆青春活力,在古老的三秦大地不断地延续下去。





































 
时间:2023-02-28 作者:赵晨浩 来源:东南大学陕重蒙实践团队 关注:
  • “青聚家乡·筑梦未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助力家乡
  • 知易行难,用双脚丈量土地,以实践得出真理 ——流火兴农队
  • 忠厚传家久,家风继世长——家风家训实践活动
  • 医疗保险政策佳,增进福祉作用大
  • 增进福祉政策多,医疗保险不可缺。我国的医疗保险政策最早是在1998年建立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2003年,我们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 02-26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