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树银花闹新春,千门万户过大年 ——关于过年氛围变化的调查与研究

火树银花闹新春,千门万户过大年
——关于过年氛围变化的调查与研究
□冯竹轩(城市与环境学院2101班)
【摘 要】年味儿,是家家户户贴上对联的红火喜庆,是穿新衣戴新帽的焕然一新,是饺子飘香的浓浓味道,是鞭炮噼里啪啦的热闹,是五湖四海的亲人还家的渴望,是举家团圆的欢声笑语,是解下一年疲累的轻松,是除旧迎新的喜悦和期盼,是普天同庆的情感共鸣,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又称“过年”“过大年”,是集除旧布新、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岁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地方特色。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随着物质经济的繁荣和多元文化的出现,不少舆论担忧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正出现淡化的趋势。我们的年味真的淡了吗?为调查新时代下过年氛围变化的情况,湖北师范大学云帆实践队特开展本次问卷调查。
【关键词】春节    年味    经济    节日    传统文化
一、前 言
      对于新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记忆。而对于大多人来时候,过年就象征了放假,能够让人暂时摆脱工作或者学业上的烦恼,收获到短暂的时光。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在过年中感受到一种温暖。这种温暖,便是家的温馨和幸福。一家人围绕在餐桌上,一同聊着家常,畅谈着一年中的经历,让冰冷的冬天也变得暖和下来。
为了探寻年味的变化,湖北师范大学云帆实践队各成员于2022年12月28日——2023年1月3日在各自所在地展开了关于新时代下过年氛围的调查与研究这一调查项目,以问卷形式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更好的探寻了年味的变化。
二、调查概况
(一)调查背景
      每当临近春节,年味的变化等话题就会在网络上颇受关注。
(二)调查目的和意义
      更好的发展传统春节文化,
(三)调查方法与过程
      本次班调实践队由湖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云帆实践队小组成员共同完成调查任务,调查问卷由城市与环境学院云澜实践队制作。所有参与队员在参加班级调查活动之前接受老师以及班调负责人的知识知道以及安全指导。此次班级社会实践调查主要采用发放问卷的形势,对各地市民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结合定性定量的方法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一)市民对于过年的感觉
表1:样本对于过年的感觉
选项 小计 比例
兴奋、期待 186 38.80%
感觉和平常一样 270 56.18%
其他 24 4.92%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480 100%

      分析表1,过年是一种感觉。这感觉在年少时是自然而然的。在那个缺吃少穿、难得温饱的年月,提起过年,总让人垂涎欲滴、心驰神往。时光飞逝,岁月流年,品味“年”的感觉和滋味没有童年那么深刻隽永,那么回味悠远,但儿时的“年”在记忆中是一道抹不去的色彩,因为它寄托了人生岁月的诸多艰难。那时的日子,精神生活谈不上富有,物质的匮乏留给人们的印象却是刻骨铭心。但过年了,再困难的家庭,都有几顿好吃的、几件新衣服、几样新物件……
年年过年,但是传统“年味”却似乎越来越淡。调查结果显示,“对最近几年春节的总体感觉”,有56.18%的受访者选择“感觉和平常一样”,有4.92%的受访者选择“其他”,只有38.8%的受访者选择“兴奋、期待”。
(二)市民回家过年的假期时间
表2:样本回家过年的假期时间
选项 小计 比例
两个月及以上 97 20.22%
一个月左右 196 40.98%
半个月左右 87 18.03%
一个星期左右 100 20.77%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480 100.00%
      分析表2,一年一度的春节,年年向人们招手。回家的人脚步匆匆,手里提着拎着大袋小袋的年货往家赶,行囊里,装满了礼物,心情变得急切又充满了期待。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可以说是个充满喜庆、祥和的节日。过年是我们每个人的期盼,家人团聚,就是一种幸福的符号。许多外出工作的打工者、在外求学的学生、在异乡成家立业的人,在外做生意经商的人等等,都把回家过年当作一年中最重要的事。调查结果显示,有40.98%的受访者乘春节假期待上一个月左右回家好好陪陪父母尽尽孝心;有20.77%受访者也是打工者只能在家待上一星期左右就要奔赴祖国的各条战线投入工作;有20.22%的受访者是在外求学的,大概有两个月以上的时间在家过年;有18.03%的受访者春节期间可以在家待上半月左右。不管在家待的时间长短怎样,都愿回家吃上一顿团年饭,并期待新的一年有新突破、新成绩!
(三)市民认为自己目前过年最接近的状态
表3:市民认为自己目前过年最接近的状态
选项 小计 比例
放下平常娱乐,主动与家人频繁交流 173 36.07%
有事说事,才偶尔有互动 163 33.88%
维护自己的社交、娱乐占据大部分时间,很少参与过年互动 144 30.05%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480 100.00%
      从表3得知,过年,是放下平时的娱乐,主动与家人频繁交流,给父母家人真正的陪伴,有36.07%的受访者非常愿意接近此状态;现在的年青人简单直接有事说事,可能社会家庭压力较大,不想有过多的交流,闲暇偶尔与家人有互动,有33.88%的受访者接近此状态;有30.05%的受访者很少参与过年互动,沉浸自己的维度里。不管工作多忙,各种压力多大,我们都要好好陪伴家人,重新回归有温度的生活。
(四)市民熟悉过年相关习俗的程度
表4:市民熟悉过年相关习俗的程度
选项 小计 比例
非常熟悉 81 16.94%
比较熟悉 318 66.12%
不太熟悉 73 15.30%
不懂 8 1.64%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480 100.00%
      由表4可以分析,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与宗教、祭祀、庆典、聚会等相联。传统的春节,有关于“年”兽、万年创建历法、熬年守岁、贴春联、赏冰灯等各种传说;有扫尘、春联、门画、倒贴“福”字、守岁、爆竹、拜年、看大戏、闹元宵等习俗;有腊八粥、年糕、饺子、元宵、春饼等食俗;还有大年初一不扫地、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万事如意等风俗……
调查结果显示,有16.94%的受访者非常熟悉春节先关习俗;有66.12%的受访者比较熟悉春节相关习俗;有15.3%的受访者不太熟悉春节相关习俗;1.64%的受访者不懂春节相关习俗。
春节文化历经几千年,质是不变的,这个质就是源于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春节文化的魅力,使春节成为最有凝聚力的节日。与春节相关的年俗,早已由一种礼仪渐变为一种打在每个中国人身上的烙印、一种融入每个中国人血脉的习惯、一种浸入每个中国人骨髓的文化因子。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要大力加强春节文化习俗的宣讲、传承。
(五)市民今年过年的意向
表5:市民今年过年的意向
选项 小计 比例
就地过年 81 16.94%
回家过年 375 78.14%
云端过年 3 0.55%
不过年 21 4.37%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480 100.00%
      分析表5,2023年,无论过得好坏,不管有钱没钱,我们都应该回去好好过个年。这是疫情放开的第一个春节。经历了阳过之后的身体疼痛,看了太多身边老人离去的画面,这个春节似乎和往年有所不同。能平安地回家过春节,显得更弥足珍贵。“回家过年”这句话代表着渴望与温情,尤其是在疫情当下的这三年,对于很多出门打工人来说回家过年成了奢望。但是随着疫情政策的调整,疫情基本上全面放开,同样也放开了回乡的路。对市民过年意向做了调查,结果显示有78.14%的受访者回家过年,扛了三年,直到这一年,终于有了过年的味道,家人可以团聚,亲友可以拜年,生活恢复了正常,烟火气终于回来了;有16.94%的受访者因身体、学习、工作或一些特殊原因不能回家选择就地过年;有0.55%的受访者选择云端过年,春节期间人流量大,疫情防控最关键的便是减少人员流动,“云过年”好处多多,最直接的便是能够避免病毒的传播,有效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缓解交通出行压力,“云端春节”虽然少了些互动与热闹,但割不断你我情谊,电话拜年、微信视频等方式同样能传递祝福与情感,倡导“云过年”是对疫情防控的最大支持;有4.37%的受访者选择不过年。
(六)市民所在区域燃放烟花的情况
表6:市民所在区域燃放烟花的情况
选项 小计 比例
允许(没有硬性规定) 139 28.96%
部分地区允许(在乡下允许而城镇不允许) 233 48.63%
特定时间允许(比如在除夕与大年初一) 21 4.37%
用电子烟花等绿色环保的方式代替 87 18.03%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480 100%
      由表6可以看出,俗话说没爆竹缺了年味,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没有鞭炮的新年如同烧菜没放盐———寡淡乏味。因此,许多地方,每年过节,燃烧鞭炮炮竹等来庆祝新年的到来,来装点喜庆。但是,这里也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比如,燃烧鞭炮带来的安全问题,烧烟花炮竹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等等的问题,这是必须面对和必须解决的问题,在娱乐和庆祝的同时,我们必须冷静的思考当下出现的情况,加以完善,从而更好的解决。通过调查有48.63%的受访者接受部分地区允许燃放烟花(在乡下允许而城镇不允许);有28.96%的受访者认为在没有硬性规定的地方都可以燃放烟花;还有18.03%的受访者为了人身安全和绿色环保,用电子烟花代替;在特定时间允许燃放烟花的受访者有4.37%;不管任何方式都要过一个安全、环保、祥和的幸福年。
(七)市民认为春节的节日氛围的变化情况
表7:市民认为春节的节日氛围的变化情况
选项 小计 比例
和传统春节没有太大变化,一直浓厚 55 11.48%
有变化,但依然浓厚只是方式改变 118 24.59%
变化很大,缺少民俗文化,原来浓厚现在淡薄 307 63.93%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480 100%
      由表7可以看出,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留下了许多经典。传统节日便是中华文明很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春节受访者对其氛围有变化有63.93%认为变化很大,缺少民俗文化,原来厚现在淡薄;24.95%的觉得有变化,但依然浓厚,只是方式有所改变;11.48%的认为和传统春节氛围没有太大变化,一直很浓厚。
(八)市民认为是否应该改变目前过年氛围的情况
表8:市民认为是否应该改变目前过年氛围的情况
选项 小计 比例
应该,应积极对现状做出改变,重拾春节习俗 393 81.97%
不应该,过年氛围需要适应当代时代变化。 34 7.10%
无所谓,过年对我意义不大 53 10.93%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480 100%
      由表8可以看出,对如何焕发传统节日的魅力,改变目前过年氛围作了详细调查,有81.7%的受访者认为应该积极应对现状作出改变,重拾春节习俗;有一些受访者认为过年对自己意义不大,是否改变过年氛围无关紧要,占比达到10.93%;有7.1%的受访者认为,年青一代应该转变思想,在网络化时代,过年氛围需要适应时代的变化。
(九)市民认为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对传统春节造成的影响
表9:市民认为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对传统春节造成的影响
选项 小计 比例
使年味变淡,年俗渐渐淡化,腐蚀了传统春节 325 67.76%
推动了传统春节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推动了过节形式多样化 139 28.96%
没影响 16 3.28%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480 100%
(十)市民最期待的春节习俗
表10:市民最期待的春节习俗
选项 小计 比例
吃年夜饭 396 82.51%
守岁 265 55.19%
拜年 259 54.10%
买年货 312 65.03%
贴对联 285 59.56%
扫尘 196 40.98%
压岁钱 386 80.33%
其他 112 23.50%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480 100%
      由表9、表10可以看出,我国过年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办年货、扫尘、贴对联、吃年夜饭、守岁、压岁钱、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祈福攘灾、烧炮竹、烧烟花、游神、押舟、庙会、游锣鼓、游标旗、上灯酒、赏花灯等习俗。在这些习俗里通过调查显示,有82.51%的受访者最期待吃年夜饭,期待家人团聚在一起吃着、聊着共话新年愿景;有80.33%的受访者希望在新年里能收到压岁钱,压岁钱由长辈派发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崇,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晚辈得到压岁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年;买年货也是在春节民俗中有65.03%的受访者非常期待的,在过年之前要做很多准备,要买很多东西,有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干的、鲜的、生的、熟的,统名之曰"年货";贴对联也是春节民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59.56%的受访者对贴对联比较期待,过年贴对联有横批、上下联,并且讲究语调押韵寓意吉祥,每当大年三十日,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也自己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守岁是春节民俗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有55.19%的受访者非常愿意与家人除夕围坐在一起守岁,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不论男女老少,都会灯火通明,聚在一起守岁,即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有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怀希望之意;拜年同样是受人期待的,占比达到54.1%;拜年寓意着新的一年和和美美、阖家幸福、吉祥安康,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拜年的时间一般为初一至初五,过了腊月初八就走亲访友多被视为拜早年,而正月初五以后、十五之前走亲访友为拜晚年;扫尘,又称扫屋、扫房、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扫尘的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寄托了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扫尘的期待值达到40.98%;其他的过年习俗期待占比不高,有23.5%。不管期待什么样的春节习俗都是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向往。
(十一)市民认为过年氛围改变的原因
表11:市民认为过年氛围改变的原因通过
选项 小计 比例
传统年俗的淡化 341 71.04%
过年成本增大 149 31.15%
城市化建设,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361 75.41%
工作或疫情原因与亲人朋友两地相隔 278 57.92%
日常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过年的期待感下降 244 50.82%
互联网发展,线下交流减少 280 58.47%
随着年龄的增大,过年心境发生变化 252 52.46%
其他 65 13.66%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480 100%
      由表11可知,调查过年氛围改变的原因有71.04%的受访者认为时代的变化,思想观念上对年俗的淡化;有75.14%的受访者认为城市建设太快,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不热闹没有参与感;由于三年疫情不能回家,工作也较忙,与亲人朋友相隔两地,有57.92%的受访者认为与此有关;由于互联网发展较快较好,线下交流减少,有58.47%的受访者过年氛围变淡与此有必然联系;受访者中年龄较大的认为随着年龄的增大,心境也发生变化,对过年的氛围感也变淡;更有50.82的受访者觉得日常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过年的期待值不断下降;也有31.15%受访者认为物价不断上涨,工资待遇很难上调到认可的基点,觉得过年成本太大,不是太重视;也有13.66%的受访者觉得是一些其他原因造成过年氛围变淡的原因。
(十二)市民看待春节气氛在部分人群中的淡化,部分传统习俗渐渐消失的情况
表12:市民看待春节气氛在部分人群中的淡化,部分传统习俗渐渐消失的情况
选项 小计 比例
春节是传统佳节,应该得到充分重视 401 83.61%
淡化是正常的,只要心中记得传统就好 100 20.77%
淡化是必然的,不同人崇尚不同的过节方式 126 26.23%
这是对传统节日的不尊重 97 20.22%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480 100%
      由表12可以看出现在有部分人觉得春节缺少传统文化,年味太淡,春节正在成为除“十一”以外的第二个可以用来休息、娱乐或者旅游的长假。能够与春节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搭上边的,只剩下一顿没有差异的年夜饭和形式上的走亲访友,有不少青年人热衷于过各种“洋年”“洋节”。但是从调查结果显示,有83.61%的受访者认为春节是传统佳节,应该充分得到重视;有26.23%受访者认为淡化是必然的,不同人崇尚不同的过节方式;有20.77.%的受访者认为民俗是有时代性的,我们既要继承和保护原有的文化传统,同时要以开发的态度接受新变化,淡化是正常的,只要心中记得传统就好;有20.22的受访者认为春节气氛在人群中淡化是对传统节日的不尊重。
(十三)市民认为增强新时代下过年氛围的方法
表13:市民认为增强新时代下过年氛围的方法
选项 小计 比例
放下电子产品,参与过年活动 296 61.75%
适当增加与亲朋好友的线下联络 320 66.67%
提高对过年氛围变化的重视,开展文化教育,推动文化发展 327 68.31%
加强对春节传统习俗的传承 320 66.67%
政府根据当地情况,调整禁放限放烟花爆竹政策 293 61.20%
政府部门对于节假日做出调整,充分感受过年氛围 262 54.64%
单位及其他部门可以发放津贴,增加各交通方式班次,促进外地务工人员回家过年 204 42.62%
个人可以遵照规定创新过年项目,注入新活力。 147 30.60%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480 100%
      由表13可以看出市民认为最能增强新时代下过年氛围的方法是前五项,占比均在百分之六十以上,政府部门对于节假日做出调整,使市民充分感受到过年氛围占比为54.64%,也处于较高的比例,也有不少的市民认为单位及其他部门可以发放津贴,增加各交通方式的班次来促进各地人民过年,提升过年氛围,于个人层面,有30.60%的市民认为个人可以遵照规定创新过年项目,为新年注入新的活力,这也可以增强过年氛围。
四、思考和建议
结合客观题数据分析,以及主观题的对策建议,综合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两方面的思考与建议:
(一)社会层面
      1.经济发展迅速,生活条件逐渐提升,市民对过年的期待值下降,导致年味减少了
      2.社会方面对传统习俗的宣传程度较少或宣传不到位,导致年味减少。
      3.部分地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缺少年味。
      4.疫情期间,由于防疫政策,过年时采取就地过年,与亲人朋友两地相隔,年味减少。
      5.互联网日益发展,与亲人朋友的线下交流见面次数减少。
(二)个人层面
      1.过年成本增加,个人会减少对过年的开支,导致年味减少了。
      2.随着年龄的增大,过年心境发生变化
五、总结与反思
      春节等一系列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更隽永而激动人心的精神内涵与文化意义以及丰富得多的庆祝方式。
节日通过全社会的参与交往实践,使每一个成员不断地重温对于自身文化的感受,这种感受是刻骨铭心的。有的人说现在的年味淡了,一个外在的原因就是你已经离开原来的亲情,这和自己没有体验和重温文化有关系,和每个人不能理解自己的文化,赋予文化真正的意义有关系。只是埋怨别人没有给自己提供人情恐怕未必合适,你自己也应该想想扪心自问一下自己应该做什么。过好我们的传统节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责任、有义务的。尤其是年轻的朋友们,在以自己的勤奋、智慧和热情为这个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的同时,也要为增进和升华这个社会的温馨和爱作出自己的一份努力,更不妨有自己的一份创意。这样的话,“年味”自然就会变得浓起来了。“年味”的淡化,也许不是一个简单的传统文化形式保留的问题,而是人的身心疲惫,是人的身心找不到家园了。
      元旦、春节、元宵乃至于清明等“春天的节日”,是不断被注入新的生命,长期不衰的传统。这些“春天的节日”的传统就是值得让每个人尤其是青少年朋友来重新温习,比如我们每个人去拜年,应该带什么样的礼物,说什么样的话;比如说我在家里迎接别人拜年,别人来了我应该怎样说,我应该怎样做;这些可都不是可有可无的“繁文缛节”,当然更不应是需要被“移风易俗”的老一套;而应该被视为是体现当下人的社会关联的一种知识与风俗。这种知识和风俗在人与人之间的节日交流中活起来了,在节日交流中形成了人们刻骨铭心的文化记忆。
      我们对自己的传统节日无疑应该要以虔敬的心态、更为珍爱的感情来善待。在过好我们的传统节日这一点上,价值观是起着重要作用的。传统节日的各种由历史积淀形成的群体性庆祝活动,核心功能在于认识自然、亲近自然、展示友爱、释放真情、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家庭和睦、亲族团结、社会和谐,培育人们的美好情操,发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总之,在当下,过好我们的传统节日,应该是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建设文化强国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来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好人民群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的题中之义吧。
 
时间:2023-02-13 作者:冯竹轩 来源:调查问卷,网络信息 关注:
  • 深耕“农文旅”,铺就振兴路——南京永宁乡村振兴实践团第三
  • 观旅游兴镇成就,感党员干部实力
  • 点睛绿水青山,赋能乡村振兴——南京永宁乡村振兴实践团
  • 青春助力 感恩母校
  • 青春助力 感恩母校
  • 在温岭市松门中学进行感恩母校行活动,介绍嘉兴学院,传播嘉院文化,让母校的学弟学妹更好地了解嘉兴学院的学校环境、办学理念、办学目
  • 02-10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