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金果实”,农家笑开颜中国青年网潍坊2月1日电(通讯员 程思远)为了进一步学习党的二十大中有关乡村振兴的内容,寻找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2月1日,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黑墨成文,绿野振兴”实践队伍赴往潍坊市诸城市昌城镇的板栗园进行问卷调查和走访。
诸城市昌城镇被誉为“中国板栗之乡”。据《诸城市志》记载,诸城板栗自明朝末年开始栽植,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尤以昌城镇最为盛产。昌城镇现有板栗1万多亩,明清古树3000余棵,年产量在500万公斤以上。 周边居民围绕板栗发展起种植、采摘、收购、加工等产业 ,小小板栗成为名副其实的乡村振兴“金果实”。

图为丰收的昌城板栗。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程思远 供图
实践队员了解到,近年来,昌城镇发挥万亩板栗的经济优势、生态优势、景观优势,持续加大古树保护力度,提升农民专业化水平,促进种植、加工、贸易、文旅等产业融合发展,以小板栗孕育乡村振兴“金果实”。
良好环境优势助力板栗不断发展昌城境内有潍河、芦河、百尺河三条河流过境,属于冲积平原,气候温暖湿润,所以这里土肥水盛,林木繁茂,百草葱茏,再加上处于潍河东岸,水源条件充足,细沙土壤,非常适宜板栗生长。如今,板栗的种植面积已在原来明清古板栗园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扩大,形成了南北覆盖长达15公里的板栗种植带,种植面积达1万多亩。

图为板栗园内优美环境及观光游客。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程思远 供图
悠久历史提供丰厚文化底蕴,增添文化色彩古老的栗园孕育了瑰丽神奇的板栗文化。园中既有凤凰送栗的神话,又有恋人殉情的传说,特别是那历经沧桑的古板栗树和凤鸣坡、潍东明园、迎官道、眺水台、情人岛等众多的历史遗迹,更让身居其中的人们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另外,在板栗园附近还有众多历史遗迹:巴山后坡的康家古冢,巴山以东的汉墓群落,巴山前面的光阴寺遗址和芦河村的炳烛寺遗址等。整个板栗园天造地设,环境优美,古板栗树造型奇特,千姿百态,巧夺天工,惟有亲临其境,才能真正领略到它美丽独特的风光。
板栗园融合创新发展,展示不竭潜力为提高板栗品质,诸城市通过实施品种改良、林地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综合技术,为优质板栗丰产打下坚实基础。同时,通过举办采摘节、丰收节等活动,让游客欣赏乡村美景同时,感受收获板栗的快乐,走出了小板栗大产业乡村振兴之路。为更好地发展社区板栗种植,当地还专门成立了板栗协会,加强古树保护,指导农户科学种植,帮助农户打开销路,提高昌城板栗的知名度。并且,昌城板栗园引进部分中外名贵栗种,统一组织对品质差、产量低的古栗树进行高接换头,使古树焕发了勃勃生机,产量不断提高,交易量也越来越大,同时大搞板栗深加工,开发出栗子粉、栗子粥、栗子鸡、烤栗子、栗子面条等系列产品,销往全国许多大中城市,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现在,“昌城板栗”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特色产业,闻名遐迩。

图为实践队员于板栗园内进行采访。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程思远 供图
古板栗园历史悠久,树龄年长,是不可再生的天然资源,也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巨大财富。为了有效地保护这些古板栗树,近年来,昌城镇党委联合市林业局等相关部门,对板栗园中的所有古板栗树进行了逐一编号、登记挂牌,为每棵古板栗树建立了详细的档案。按照“生态为主、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对外招商、统一管理”的原则,制定了“刘墉板栗园”整体开发规划,加大了板栗园开发力度,一期工程选择紧邻潍河的1200亩地开发。利用板栗园中的空闲地,规划建设诸城烧烤园,并配套建设停车场、儿童游乐园、眺望台等设施。同时,与潍河开发相结合,建设水上游乐场,形成集水上游乐、板栗观光、林中美食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园区。二期工程重点搞好北片和东片区的开发,通过系统、科学开发,把板栗园建设成为省内乃至全国的古板栗特色饮食游乐园区。不久的将来,板栗园定会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

图为实践队员于板栗园内观看乡村振兴相关宣传。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程思远 供图
近年来,诸城市利用乡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把农业观光与景区建设、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乡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把特色产品生产作为实现农业发展、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助力当地农民致富增收,有效促进了农业转型升级增效,更好发挥了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