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方言之美,传承文化之根

中国青年网德州12月15日电(通讯员 李建桩)近年来,在普通话的普及发展下,方言的使用空间与场景逐渐缩小、使用者数量锐减,随之出现了代际断裂与衍化趋同的现象。2015年,国家教育部语信司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2015-2020),采用音像图文“四位一体”的方式将方言全方位保存,无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社会层面,均意识到保护方言的重要性。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作为新兴传播形态与传统媒体进行融合,所具有的互动、快捷、自由等优势,可以为方言的活态传承提供新的思路与途径,为促进在全媒体时代下方言的数字化保护及活态传承,2022年12月5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寻声思根实践队前往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陶家村进行实地探访。团队深入了解山东省多地市方言使用情况,分析当下方言的传承面临的困难,助力实现方言的活态传承,实现传统文化的全面保护。
 
查文献定方案,有准备不慌乱
   在前期广泛资料查阅的基础上,实践团队深入了解到方言在生存空间内的缩小、代际传承断裂、区别特征弱化、语言功能削弱等诸多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刻研究了全媒体时代下方言传播的优势和劣势,便于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寻声思根实践队选择日照市东港区陶家村作为本次实践调研的地点。为更好的了解方言的使用情况以及群众对方言的态度,团队在线下实践的基础上,同步开展了线上问卷调查,团队多方动员实现了较大范围的传播,积极推动线上调研,切实提高了时间效率,也提高了实践的广泛度。
行动与调研,实践出真知
   2022年12月5日早上9点,在遵循驻地防控政策和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寻声思根实践队抵达日照市东港区陶家村展开实践。实践展开前,团队召开小型会议,讲述实践具体安排。在征得当地村委会同意后,根据前期安排分为五队在村庄附近展开调研,询问当地村民及其子女的方言使用情况。寻声思根实践队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地方村民由于生活的地域原因加之土地耕种的需要并没有离开家乡这片区域,村民彼此间的交流仍是使用地方方言,对外输出的时候也普遍使用方言。其子女因为求学、婚嫁等各种原因远离家乡之后便逐渐放弃了使用家乡方言,但是在子女回到家乡后仍会使用方言与父母或者邻里进行交流,虽然在外不经常使用,但是并没有因为外界因素而忘记方言。由此不难发现,方言的传承与保护有着一定的群众基础,在全媒体时代下借助新媒体这一新兴的、面向大众的方式来实现方言的数字化保护以及活态传承尤为重要,让群众意识到方言的重要性,认识到方言中蕴含的文化之美是破解方言传播桎梏的重中之重。
汇结果出措施,实践有始有终
   团队通过召开线上会议进行成果汇报,集思广益得出实践结论。团队探讨发现方言逐渐消亡的主要原因在:一是普通话在近年来逐渐普及,人们使用普通话交流可以更加畅通,方言在与普通话共存的关系中便处于了弱势地位;二是我国的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大幅度的人口流动随之而来,造成了与原母语方言区地理上的分离;三是基于对现代社会生存必须具备标准语素质的普遍认识,青年一代说方言的人越来越少,他们对方言的情感认同也渐趋疏淡。因此实践团队一致认为:利用新媒体新兴网络媒体技术突破时空限制,利用这种大众最常用的方式来促进方言文化传承,开发富有时代气息,新鲜活泼的形式来重新联结分散在不同地方的原始方言社群。同时要做好方言文化的宣传工作,采用制定方言保护的政策法规、增加公共空间的方言播报、推动“方言文化进入课堂”等多种方式来增强宣传力度。寻声思根实践团相信,方言的活态传承一定可以在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之下有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时间:2023-01-16 作者:李建桩 来源:参考文献 关注:
  • 宣扬环保理念,共建美丽弥河
  • 宣扬环保理念,共建美丽弥河
  • 为践行二十大精神,宣扬和践行环保理念,曲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俯首体民情,万家灯火明”社会实践队在潍坊市开展了以“保护弥河”为主
  • 01-15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