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物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通过树立大食物观来保障食物安全,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深入了解基层农村的食物安全现状,12月26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食”得初心实践队走进临沂市莒南县埠上村展开实地调研。
在出发前,“食”得初心实践队举行了线上入乡实践会议,会议上队长向队员们详细介绍了本次社会实践的主题、内容以及时间安排,明确了注意事项,各位队员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会议结束后,各队员通过阅读大量相关资料来进行系统的理论政策学习,并在实地采访前与队长协商讨论,制定出实地采访提纲,为实地考察做好准备。
12月26日,“食”得初心实践队到达临沂市莒南县埠上村中心店,就村民的日常食物采购进行了采访和交流。中心店里商品琳琅满目,水果蔬菜一应俱全,店长十分耐心的向实践队员详细介绍了埠上村村民购买鸡鸭鱼肉、水果蔬菜等副食的情况。“村民对食物是否新鲜十分关心,采购时更喜欢现买现吃。”“吃得饱对于我们来说早就不是问题了,现在大家更关心的是自己是否吃的健康。”在采访店长期间,中心店也一直有村民来光顾,实践队员发现村民们购买副食的种类十分多样,肉蛋奶水果蔬菜都有涉及,购买时倾向于新鲜的食材,而且前来购买副食的村民中女性占绝大多数。

(图为实践队员在中心店调研村民购买食物的情况)
民心重如山,因此,采访完中心店店长之后,实践队员们选择走进村民家,俯身接地气,与村民们进行零距离的交流。当地民风淳朴,村民也十分热情,积极地配合此次社会实践。“我小的时候,根本没吃过几种水果,吃个橘子、香蕉都会高兴好几天,现在各种各样的水果随便挑选,我们老百姓的日子是越过越好了。”令实践队员惊讶的是,在二十多年前,七八毛一斤的猪肉是大多人可望而不可求的,对于现在的村民们而言,买肉吃肉早已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了。但是,当谈及食物的价格时,村民们却喜忧参半。有的村民表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物件上涨也是难免的;另一些村民却感觉有些食物的价格上涨太快,希望能够慢一点。

(图为实践队员分发树立大食物观对人们日常饮食影响的调查问卷)
食以洁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生活的最基本的需求,是民生问题的重中之重,通过走访调研,实践队员也发现,村民们在日常饮食中最看重的就是食物的健康营养,这是所有村民的共同选择。他们对食品安全问题也存在着担心和疑虑,比如有毒有害物质的残留、食品添加剂的超量使用、非食用原料的加工以及生产过程中处理不当等等。虽然有些村民对大食物观了解并不深刻,但日常生活中会通过手机、电视等渠道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也会为了食品安全主动学习,观看相关的视频。实践队员也向村民认真介绍了大食物观的内容以及树立大食物观的意义:归根结底建设要增进人民福祉,创造高品质生活。
通过分析村民们回答的有关粮食种植的问题,实践队员发现,埠上村村民种植的作物以粮食作物为主,其中玉米、花生占绝大多数,除此之外还有红薯、黄豆等,村民们对于粮食的收购价也比较满意。除了粮食作物,村民们也会在自家菜地种植少量蔬菜,例如白菜、长豆角等。但是选择种植土地的大多数是年龄较高的村民,他们精力有限,只能经营少量土地,村里的青壮年大多选择把土地转让或者承包出去,自己外出打工赚钱。由此可以看出,鼓励农民积极种植粮食,防止人口众多的我国出现受粮食牵制的局面,还需要国家出台更多优惠政策。随着耕种过程中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粮食种植也需要大量年轻的接班人,只有将粮食主导权抓在自己手里,才不会受制于人。
本次实践活动的线下采访到此就告一段落了,深入群众的实地调研让实践队员对基层的食物安全问题有了大致了解,但如何解决采访中发现的问题,比如群众对物价上涨的担忧,年轻村民不愿意继续守着土地耕作,以及如何保障食品安全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