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乡村文化,筑牢“文化粮仓”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乡愁一直是人们提及的话题。乡村文化作为乡愁的载体与表现,当有一天它只能出现在人们的记忆中时,乡愁又该在何处安放。现今中国走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快车道上,乡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空心化”严重,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面临着挑战。如何更好地传承乡村传统文化,筑牢“文化粮仓”,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同心振乡社会实践团队成员来到河南省信阳市丁李湾古村落和西河古村落,进行参观调研,探究传统农区“文化粮仓”现状。
复史修志,筑牢根基
走好民族复兴道路,乡村振兴势在必行。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则是为乡村振兴筑建了精神根基。通过参观团队成员了解到,为了更好地保护乡村传统文化,响应乡村振兴战略,村委们积极发挥带头作用,组织村民进行村史馆、民俗博物馆的建设,得到了村民们的热情回应。村民们积极搜寻自家老物件,整理村史村志,在村史馆和民俗博物馆进行集中展示。在村史馆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村落的相关历史,发展过程等等。可见村民们有很强的集体参与感,基层干部也有积极作为。
旧物夕俗,储备丰富
作为时代烙印,村落的老物件和民俗民风,告知了我们不少的信息,“文化粮仓”中的精神文化食粮储备丰富。通过实地调查和访谈,我们了解到当地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老人们口中的玩旱船、舞狮、蚌鹤戏等等,以及博物馆和村史馆中摆放着的从前的老物件。它们都是这个村落的宝贵印记,是每位村民内心的归属。它们一方面是宝贵的文化食粮,另一方面,它们也在昭告着当代的人们,要保护传承好村中的老记忆与历史。
古建旧屋,承史载识
潜心画栋亦雕梁, 恍如隔世散古香。古建筑是乡村传统文化最直接的载体和展现形式。两个古村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存在着许多古建筑。它们或是村落最鲜明的特色标志,或是村落历史最久远的见证者与记录者。它们静静地坐落在村落的一角,默默见证着村落面貌的风云变迁。如今,它们已经成为每位村民共同的认同与归属,它们就是村民内心的乡愁。在丁李湾村时,通过与村民们进行交谈,发现它们对这些老建筑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情感,提及这些老建筑都会感到自豪,它们也是乡村文化的“文化粮仓”。
食粮滋养,共赴振兴
传统乡村文化的精神食粮一直在滋养着村落中的人们,在丁李湾村和西河村的访谈中,村民们都提到了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都表明自己会为传承乡村传统文化贡献力量。村委们也积极发挥作用,组织村民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同时对村中文化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发展乡村旅游,解决村民就业问题,提高村民收入。在村委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乡村传统文化的“文化粮仓”也会更加牢固,乡村文化振兴也会得到进一步推进。
乡村传统文化现在仍然处于迫切需要传承保护的阶段,传统农区的“文化粮仓”的构筑工作仍然需要进一步推进。村史馆、民俗博物馆的建设,让团队成员看到村民村委们为传承传统文化做出的努力。但传承乡村传统文化,筑牢“文化粮仓”仅靠现行的措施是否足够?如何解决乡村传统文化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更好地筑牢传统农区的“文化粮仓”?人才、资金、合适的发展路径,这些都是必要的。传承乡村传统文化,筑牢传统农区“文化粮仓”,同心振乡团队在行动。
时间:2022-12-29 作者:同心振乡团队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关注:
- 秉烛微光,青年笃行
- 在党的全国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
- 12-27
- 传承齐风新韵,镌刻时代印记
- 为宣传历史悠久的齐文化相关知识,讲好齐文化故事,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促进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齐文化的
- 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