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理工大学机仪学院农家书屋调研
文章首先立足当前中国完成脱贫攻坚伟大成果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通过深入多个村镇对当地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展开调研,分析农家书屋现状与困难,完成新型农家书屋平台的规划,提出相关实用性对策。最后,从多方位探究“以略阳山区为代表的具有地形特色的农家书屋”的发展对策,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呈现新视角,为“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开拓新思路。
1.农家书屋调研方案
优化公共基层文化服务设施、发展建设新型农家书屋,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至关重要。为了深入探究乡村振兴背景下农家书屋的发展现状,如实反映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与问题,文章选取陕西省长安区滦镇等共计十余个村作为重点调研样本,同时广泛发动返乡学生志愿者在陕西西安、黑龙江哈尔滨、山西朔州、浙江诸暨等地共计60个农家书屋开展调研,作为对农家书屋调研的参考和拓展。
2.农家书屋现存问题
2.1农家书屋文化服务供需不匹配
调查中大多数民众目前很少前往农家书屋,从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上来看,不管是服务内容、还是硬件设施,都存在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排序为:村村通广播电视、农家书屋、文化广场、体育健身器材;而农民对公共文化设施需求次序却是:文化活动站、体育健身器材和场地、老年、儿童活动中心和电子阅览室。在文化服务内容上,政府主要提供是基础设施发放、送戏、送演出下乡、电影放映和送书下乡;而农民最感兴趣的文化活动前三名分别是参与广场舞等文化休闲活动、观看文艺演出和看电影。可见,在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内容上,当前的通用做法和农民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同时,电子阅读的普及也使村镇一级的农家书屋功能弱化。
2.2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对象缺失,差异性不明显
现阶段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农村的常住人员大多是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城镇化的发展,使大量农村人口不断流动,向城镇积聚,以拥有大量农村人口的陕西略阳为例,略阳出现“99、61、38”的常住人口特征,即70岁以上老人、小学学历群体以及妇女等。村庄的“空心化”导致公共文化服务对象缺失,文化活动难以开展,乡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遇到瓶颈。若要破解该难题,就既要考虑民众参与度,又要考虑长期投入成本。
2.3农家书屋种类单一,硬件设施差
部分乡镇、村的综合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乡村文化广场、乡村舞台等文化基础设施陈旧且种类单一。其一,目前行政村农家书屋已达到全覆盖,但当地大多数农家书屋均处于闲置状态。其二,大多数农家书屋室内场所较小,缺乏合适的阅读环境,且书屋位置较远,不利于村民随时随地开展各项文化活动,没有充分发挥文化基础设施的作用。除此之外,此次调查发现,多数书屋还存在卫生条件差、空间过于狭隘,采光较差以致不便图书借阅等问题。
2.4专业人才缺乏
专业人才的缺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文化专职人员较少,第二个方面是,文化专干及文艺人才缺乏。大多村镇名义上配备了工作人员,但有的在编不在岗,出现“种别人的田,荒自己的地”的难堪状况。26.9%的农民认为工作人员忙于其他事物,对文化工作不热心。同时,基层文化机构待遇不高,所以很难招录到有一定专长的文化人才。专业文化人才断层和老化现象比较严重,造成了农村文化专业人才招不来、留不住、难培养的不良局面,导致农村的文化工作缺乏创新、内容单调。
2.6图书资源数量不足,缺少电子资源
很多农家书屋在配置自己的图书结构的时候,并没有完全考虑好农民读者的实际接受能力和他们的实际需求。书屋目前所拥有的大部分图书资源与农民的阅读能力、阅读需求不相匹配。图书数量偏少,图书种类不够多元化等现状都制约着农家书屋的发展。同时,由于缺乏对农民阅读需求的调查,对农民具体需要什么样的书把握不准确,社会各界在捐书时也容易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而当前大多数书屋也未能适应当前的互联网发展趋势,数字资源也未能适时出现在各地农家书屋之中。
如上,当前农家书屋无论在资源配置还是人员安排上都存在较大问题,不仅如此,农家书屋作为一个实施乡村文化振兴的前沿阵地,其自身所应发挥的文化传播作用也往往难以体现。自身缺陷较多,加之宣传力度不大,活动组织不当,导致当前农家书屋建设的效果强差人意。
3.农家书屋"五个赋能"
针对以上调查所得问题,我们提出农家书屋“五个赋能”的解决方案:
3.1服务赋能:改善硬件环境,建立智慧服务平台
3.1.1扩大宣传途径,加大宣传力度
第一,利用传统的宣传方式张贴宣传海报、印发各种传单、悬挂各种横幅标语,在一些村里设置的宣公务栏内增加有关农家书屋活动的其它相关介绍内容,借助农村广播来宣传这些农家书屋活动的所在地、开放时间、提供的服务。同时,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微博、抖音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发布关于书屋的信息和报道等。第二,充分开发乡村的能人资源。可以通过对村里的典型人物与德高望重的前辈的动员,引导农民前去农家书屋。
3.1.2改善农家书屋的阅读环境
完善书店内部各项设施和建设,为每位读者都营造温馨舒适的良好健康的文化阅读学习环境能够有效提高大家阅读的积极性。要充分考虑到农家书屋的选址场地,将农家书屋建设在村里交通便利的地方, 农家书屋的内部空间环境设计要充分考虑人性化因素,在农家书屋的墙壁上装饰文艺绘画、名言警句等。在农家书屋部分区域放置一些盆栽花齐以増强农民在阅读中获得愉悦感。
3.1.3加强对书屋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
为板凳铺放软垫,配置舒适座椅等,同时安置打印机、传真机等,有偿的为农民提供便利的服务。在农家书屋中实现空调、暖气等设备的安装,尽最大化的实现农家书屋提供舒适的阅读环境。
3.1.4目标是建立一个便捷而智慧高效的"点单"平台。
利用农村互联网资源为所有农村读者群体提供一条最简捷直接、最有效快捷的互联网选书配送途径,提高互联网文献阅读配送需求的可精准性。管理人员一定要学会做"有心人",了解当地的读者和阅读者需求,掌握最新读者及阅读信息动向,提供本地最能接地气儿的配送和书单。
3.2制度赋能:发挥县馆引领、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配置体系
3.2.1运用总分馆制建设,发挥县馆引领
(1)既实现了总分馆图书信息的城乡通借通交还,更有效是还方便实现了城乡农家读者书籍的就近异地免费借阅,实现图书馆资源信息的全国共建共享。
(2)建设联合目录平台.实现文献资源共享
(3)可建立一个专业的咨询服务联盟,提供一种沟通信息交流的平台,县区图书馆都可以申请牵头或成立一个专业领域的农业阅读指导咨询辅导联盟,以通过微信、QQ聊天平台互动为载体,根据群众阅读文化爱好兴趣和自身需求分别建立的不同领域阅读兴趣群,为本地农民业余阅读文化提供一对一咨询及辅导。
3.2.2逐步建立一套以解决农民需求点为价值导向原则的土地资源配置体系
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加强与社会力量的合作,建立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的资源配置体系。各级政府要确立"以需定供"理念,对各地的实际情况与农民的阅读需求进行客观充分的调查。
第一,政府通过与专业社会力量长期开展战略合作,制定更加科学与高效便捷的入户调研指导方案,融入区域特色,打造精品化书屋。第二,构建了多元化的阅读模式,便于帮助不同的年龄段读者灵活选择。第三,适当扩大基层的图书配置权。为了更高效的提供农家书屋服务,需要政府进行"角色转换",由建设者向组织者、主办者向管理者的角色转型,同时引入社会力量,建立竞争体制,适当提供资金、资源的帮扶。
3.2.3加强与社会力量合作
3.3文化赋能:添加书屋特色功能,创建特色书屋品牌。
根据全县各地方村的民族地域文化特色,因地制宜合理地投资打造文化特色农家书屋,既是可以进一步提高地方农民文化生活方式品味,也是可以积极助力推动当地乡村的特色旅游观光产业培育和农业经济。
3.3.1举办多样性文化活动
举办这样多有形式特色的又具有浓厚文化内涵的系列文化活动,是在吸引各地农民朋友去农家书屋,对农民进行社会教育的重要方式。其次,举办文化展览。农家书屋可以通过举办书画展览、特色工艺品展览、影视作品赏析等活动,丰富农家书屋的服务内容。
3.3.2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农家书屋是创新优秀文化的表现形式、促进乡土文化发展的重要平台。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农家书屋的平台作用,传承优秀乡土文化。首先,文献资源是进行文化传承传播的重要载体,现代的文献收藏、保存与利用是农家书屋发挥文化传承功能的直接体现。再者,农家书屋要积极参与乡村记忆工程,通过创新"农家书屋+博物馆"等发展模式,挽救濒临消失的珍贵乡村文化。
3.4数字赋值能:增强读者数字的阅读与体验,提高读者数字阅读供给的能力
3.4.1提高数字化信息的储备量
在推广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时,要注意信息的补充更新,不断实现信息传播功能的优化升级。
第一,完善书屋的电脑、宽带等必需的资源配置,根据网络优势建立需求矩阵,对农民的信息知识需求进行精准的分类。第二,积极采购电子资源,拓展馆藏类型。第三,农家书屋的数字化建设要注重个性化的信息服务。第四,可以研发农家书屋APP,与微信小程序、百度浏览器等各网站进行随时联通,扩大阅读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实现书屋资源的随时随地使用。
3.4.2运用大数据平台分析及评估企业服务效能
在推进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时,要建立信息筛选机制,对假冒广告、有害信息等及时剔除。同时考虑到农民的接受能力,要对复杂的文献信息进行处理,增强文献资源的通俗性和科学性。
3.4.3搭建农家书屋数字平台,以现代化技术科技建设"农村书屋+"
农家书屋+,是指书屋要逐步从原来的"读书的地方"逐步发展演变而成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即"书屋不仅仅要可以为群众带来纸质阅读的书籍和环境,更需要为群众带来科普教育、文艺演出活动、数字文化信息服务等等。"
3.5人才赋能:培养复合型专业管理人才队伍,改变值守型的服务供给模式
3.5.1增强基层农民主人翁意识,凸显新型农民发展主体性
鼓励农民把自己的诉求表达出来,要建立畅通的阅读需求反馈与调查渠道。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了解农民需求。激发农民的主人公意识,引导农民参与到农家书屋的管理与运行中。
3.5.2优化农村社会公共组织文化信息服务及其人才队伍建设
推动新型农村文化组织建设,队伍管理是一个基础,人才素质是其关键,做好城乡基层文化人才队伍自身建设,切实能够为加快繁荣壮大基层群众文化体系提供强大有力地人才支撑。首先,对于文化站工作和管理队伍,要制定相应的措施吸引和留住人才。其次,对于近几年从贫困农村青少年中大量涌现来的一批乡土文化能人,应着力加大的挖掘、引导、鼓励培训和传承培养力度。第三,对于文化志愿者,要打造服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