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围绕寿州窑陶瓷制作技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的现状调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及发展的现状、问题进行了梳理,对比之下提出了初步的对策。
关键词:寿州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
指导教师:储兆晶(安徽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团委书记)
团队成员:陈黎园,何迪迪,李茜,钟璐,崔凯,韦永成,田发阔,夏超凡,武健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随着人类社会现代化、全球化的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普遍恶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人类文化多样性, 是国家、民族文化话语权的体现, 因此各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发受到重视。 为更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淮南本土非遗文化,扩大寿州窑陶瓷文化的影响力,发挥高校文化传承的社会功能。2022年6月21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礼赞中国传统文化美育专项实践团赴淮南市大通区上窑镇上窑村开展“寻访寿州窑,走进非遗文化”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学院党委副书记陈向君,团委书记储兆晶,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教授王静带队前往寿州窑陶瓷研究所和古窑公司进行参观及学习。在此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及发展的现状、问题进行梳理,提出了相应对策。
一、序言 中国的科技发展史上,除了“四大发明”熠熠生辉,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瓷器的发明。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瓷器),就由此而来。瓷器由中国人发明,是举世公认的一件事。瓷器的发明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早在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古人就发明了陶器。陶器用黏土制成,除了使用于食器、装饰上外,陶瓷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唐朝开始,中国瓷器工艺技术就有了巨大改进,即使用今天的技术标准来衡量,当时的瓷器也是非常优质的艺术品;宋朝时期,瓷器得到蓬勃发展,开始对欧洲及南洋诸国大量输出;元朝建立之后,景德镇开始成为中国陶瓷产业中心,其名声远扬世界各地;明朝时期,景德镇陶瓷全世界喜爱,青花瓷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直到今天一直深受人们喜爱;清朝时期,瓷器的数量、质量、品种来说都达极致。造型精美,色彩缤纷,图案新颖,令人叹为观止。周杰伦歌曲青花瓷中传唱的:”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指的是清代青花瓷中的天青色,很难烧制形成。除非在青瓷出炉的一瞬间,刚好遇到烟雨天气,釉色才会渐变成梦幻般的天青色。在古代,天气是无法准确预知的。所以,要烧制一件珍稀的瓷器,对匠人的手工艺要求极高, 而上好的瓷器,只有遇到真正的匠人,方能成为后世绝唱的珍品。
二、关于寿州窑寿州窑是我国隋唐时期著名的窑场之一, 其窑址地跨古寿、豪两州, 即今安徽省淮南市及凤阳县附近, 是一个从东到西长约80公里延绵不断的大窑场, 其中以淮南市上窑镇的窑河、高塘湖沿岸约2公里的地带最为密集。一般认为, 寿州窑创烧于南朝的陈, 经隋至唐末, 前后延续350年左右。但根据近年来新发现的纪年实物资料认定, 寿州窑的时代下限可扩展至北宋中期, 比原来足足延伸了一百多年。唐代陆羽《茶经》、清朱琰《陶说》、民国权伯化《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等文献典籍皆有记载。
寿州窑不但分布范围广泛, 烧制历史悠久, 而且器物釉色装饰极富地域特色。它早期以烧造青瓷为主, 到了唐代改烧氧化焰烧成黄釉瓷, 在“南青北白”的制瓷格局中确立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历史地位。自1960年发现以来, 迄今已有57年, 经过多次田野调查, 陆续在上窑镇、洞山地区以及凤阳县等地发现十余座窑址。1981年9月, 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寿州窑遗址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国家文物局拨专款, 由胡悦谦先生领队对管家嘴、马岗、上窑镇窑址进行试掘, 出土数以万计的寿州窑瓷器标本。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该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寿州窑陶瓷制作技艺被列入安徽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寿州窑的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 研究内容涉及窑址的发现、试掘、时空分布、源流关系、器物特征、产品的生产销售、窑址间技术的互动交流以及当代寿州窑的现状与问题、传承与创新、保护与开发等方面, 从而对寿州窑的古今面貌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隋唐时期寿州窑处于发展史上的最好时期。隋代的寿州窑已是比较发达的青瓷之一,产品精工细作。典型时尚器物有龙柄鸡首壶、龙柄盘口壶、双龙柄堆塑青蛙瓶、四系盘口壶、贴塑罐、碗、高足盘、水盂、印花钵、烛台、瓷灯等十多种,这些器物用于百姓日常生活,或者随葬用品。隋代寿州窑青瓷一经问世,便以优美的造型深受社会喜爱,产品转销到当今的扬州、南京等地。安徽淮河两岸的居民是寿州窑产品消费的主体。在合肥、蚌埠、阜阳、凤台县、长丰县、寿县都出土有隋代寿州窑产品。从以上各地出土的寿州窑瓷器来看,自隋代始,寿州窑生产规模已经不小,产品销售的地域也不仅仅局限于窑口附近的人们,而是面向全国市场。
唐代寿州窑窑址与日俱增,规模扩大。产品种类丰富,生产有执壶、瓷枕、碗、盏、盂、渣斗、罐、瓶、壶、瓮、多足砚、暖砚、兽形镇、纺轮、筷笼烛台、龙纹砖、动物俑、人面埙、象形埙、香薰、瓦当等二十多个品种,涵盖饮食器、盛储器、酒具、文具、寝具、玩具、建筑用瓷等。瓷器色系丰富,有黄釉、黑釉和绛红釉三大板块。
三、寿州窑的制作原料
(一)土质
万物有灵性,土也有它的脾性。上窑镇四周的山区盛产粘土矿,丰富的原料,方便人们制作寿州窑。这类粘土本地俗称“老土”“拌子泥”。其中,根据其含杂质的多少,还将这些黏土分为硬质黏土,软质黏土和陶用黏土。而陶用黏土的储量最多,是寿州窑的主要原料。此外,其含铁量也较高,为日后唐代用氧化焰烧制出的黄釉瓷提供了重要的原料。其他的制作原料还包括化妆土,石灰石或草木灰。其中瓷土为主要材料。寿州窑早期的胎质细腻坚固,之后由于用料不同及资源减少,导致胎体中含砂多,因此人们发现了化妆土,在施釉前给胎体上一层化妆土可弥补掩盖其瑕疵。1而石灰石和草木灰被人们发现,可以用来加入釉料中,下降釉的熔融温度,来弥补瓷釉中较高的氧化钙含量。
(二)燃料
寿州窑的燃料主要是木柴。在烧制过程中人们对每座窑进行尝试,加快升温还是减缓升温,降低保温时间还是延长保温时间。木料充实焚烧后,在窑炉内就构成了不同于外界的空气氛围。如果把窑炉封闭死,阻隔了外界空气,让其形成低氧环境,形成还原反应,这样瓷釉中的化学元素就会因还原反应而呈现青、灰等颜色。如果不把窑炉封闭死,让外界氧气流入,形成氧化反应,瓷釉中的化学元素就会因氧化反应而呈红、黄等颜色。然而这样阻隔氧气或者释放氧气的过程,所烧制出来的器物还是千变万化的,烧制器物的成败虽一定程度取决于土、火、柴、窑之间的关系,但制瓷过程的有趣之处就在于烧制中的一些人为不可控的因素,所以烧出来的每一件产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三)釉料
通常陶瓷拉坯成型后,需要上釉入窑烧制,增加它的美观和质感。釉料的主要成分包含石英、长石、高岭土等,经过研磨制成釉浆,施在陶坯表面,入窑煅烧。其中含有各种金属氧化物,烧制是产生化学反应形成不同的颜色,如含铁较多则易烧成黑色的瓷器;含铜较多则会制出绿色的瓷器。而瓷器的颜色除了釉料不同也和它的烧制方法有关。一开始,寿州窑采用还原焰烧制青瓷,随后又创新了技法,运用氧化焰烧出黄釉瓷,这些都充分显现了它的发展历程以及它独特的烧制技艺。其中,寿州窑在唐代中后期,还烧出了黑釉和绛红釉。黑釉的着色剂为氧化铁,运用氧化焰烧成漆黑色。另外绛红釉则运用先还原后氧化的不同烧制方法而制成。
(四)瓷器的理化测试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寿州窑的瓷器为高温石灰釉, 含氧化钙 (CaO) 量较高, 着色剂均为氧化铁 (Fe2O3) , 由于烧造采用还原、氧化和先还原后氧化等不同的气氛, 釉色形成青、黄、黑与绛红四大系统, 过烧之处呈现出汁水流动迹和蜡泪痕。胎与釉的氧化铁 (Fe2O3) 含量都在2%以上, 均有色泽的反应。寿州窑上窑镇黄釉瓷胎中氧化铝 (Al2O3) 含量范围为24%-32%, 而氧化硅 (SiO2) 含量为62%-68%, 属于高铝低硅质瓷胎, 它与北方青瓷的瓷胎特点相同。同时将2个样品做成光薄片与光片进行偏光显微镜以及扫描电镜观察, 并将样品从釉至胎按不同层次刮下粉末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 得到了寿州窑胎、釉与化妆土的微结构。通过一系列样品的测定, 对寿州窑瓷器的结构和工艺特征有了进一步了解和认识, 为古瓷科学鉴赏提供了佐证, 也为寿州窑的复烧奠定坚实基础。尹若春、姚政权等在《寿州窑瓷器的测试与初步分析》一文中, 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 (EDXRF) 技术和热膨胀法, 对寿州窑上窑镇管家嘴和住院部两处遗址陶瓷样品进行元素组成和烧成温度测试分析, 进一步分析了寿州窑瓷器胎、釉的理化特征及形成机理。测温结果是:管家嘴青釉瓷器的烧成温度在1200℃以上, 住院部黄釉瓷烧成温度在1100℃-1200℃左右。
四、寿州窑的烧制技艺
(一)成型
寿州窑瓷器的制作工艺较简陋、原始。包括轮制成型和模制成型。有的瓷器也有手工成型。其中以轮制法制作为主,也就是采用旋转拉坯以及慢轮制坯和修整加工等工序制作完成。拉坯泥首先要得到软硬适中的泥料。然后进行练泥,用手工铲泥杀练,充分敲打,再用双手反复揉压,把泥料练的均匀一致,不含或少含空气。然后将练好的泥料放置托盘中间,双手控制住泥料,随着托盘的转动,拉成各种形状,形成毛坯。过程中可以适当蘸点水,防止其干燥,影响塑形。某些较复杂的器型,主体拉坯完成之后,其把手,盖子等需要用模制或者纯手工制作完成,再用泥浆黏贴上去。
(二)修坯
等到干到七八成后,再用木质旋削器来修整,观察坯体是否有高低不平处或一些泥纹,切除多余的地方,修平滑整齐和加工腹部以及足部。
(三)施化妆土
修好的陶坯,质地较粗糙,有颗粒,这时,取当地的“焦宝石”加工,调和成泥浆,涂在其表面,让其变得平整光滑,避免坯胎大量吸收釉水或烧裂。施完化妆土后,把陶坯拿到干燥阴凉的地方晾至完全干燥。
(四)刻花
由于手工制作,成品会外壁、底部等会有一些人们拉坯时手指留下的或挤压、或按压的凹凸纹理,同时还有拉坯时借助工具形成的划痕等肌理。除去这些手工制作留下的纹理之外,人们也运用了各种工具对寿州窑进行装饰。将刀,铁签等各种工具运用刻花,贴花,印花等手法对器物进行装饰,形成各种花纹。另外,还有一种方法叫漏花印纹,将事先做好的漏花印版放在坯胎表面,施以化妆土,胎上会留下花纹,这时施釉煅烧,就会呈现浓郁的漏花印纹。
(五)烧制
第一素烧前,依次检查坯件质量和干燥程度,按品种大小等不同,采用不同的装炉方式。大部分瓷器用叠式烧法,一些制作较好的器物用匣钵装好再煅烧,较为粗糙的器具则直接在窑中用明火叠烧。第二除去窑内的潮气,进行素烧,装炉时轻放,并放置均匀。温度一般为750℃-820℃。烧制完成后,等待其冷却,然后出炉检验它们的质量,如是否变形、开裂等。第三进行施釉,寿州窑瓷器采用蘸釉法施釉,待胎坯干后,用蘸釉的技法施釉。把釉缸中的釉浆搅拌均匀,用箩捞取混入釉缸釉浆中的杂质,来保证釉面质量。早期器物一般施到腹部以上,后期施至腹的下部。釉和胎有时会浓淡不一,有时会发生脱落和小开片现象,有时会出现淋釉现象,腹的下部会有蜡泪痕迹。第四烧成,完成素烧的陶器挂釉后,晾一到两小时之后再入窑。用火由小到大,避免炸裂,逐步加温,烧制而成。
五、对当代社会价值意义 中国许多古窑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成就,唐代寿州窑黄釉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寿州瓷在釉料类型、纹样、烧成工艺等方面为中国陶瓷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在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采取了一些措施,以促进寿州窑的改造和生产。寿州窑遗址被认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寿州窑陶瓷生产工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寿州窑、萧县窑和繁昌窑被列为安徽省三大名窑。寿州窑在淮河地区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淮河流域百姓的生活方式。寿州窑是当地民窑,瓷器生产所用的瓷土粗糙,价格适中,为中下层消费群体提供了消费和使用的便利,因此它要有很强的实用功能,才能够被大众接受,这也是寿州窑的实用价值体现。寿州窑的民窑直到今天依然存在,在今安徽淮南上窑镇高塘河附近还存在着零散烧制瓷器的工厂,依然为附近的人们提供瓷器产品。文化价值也是寿州窑从古至今都存在的价值,寿州生长在淮河,淮河地区历来是文化碰撞的交汇点。寿州窑早期烧制的瓷器具有浓郁的北方风格,后吸收南方瓷器的特点,又与当地文化相融合,创烧黄釉瓷,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寿州窑瓷器的种类、造型、装饰工艺 、烧制技术都包蕴了淮河流域的地理环境、人文自然、传统习俗的某些要素,寿州窑特有的淮河流域文化内涵对当代瓷器文化艺术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六、现如今寿州窑面临的部分问题1、市场两级分化,传承问题严重
当今寿州窑陶瓷艺术市场两极分化严重。由于产品定位的不同,个别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的寿州窑陶瓷作品通常面向高端收藏市场,一般只能在博物馆、美术馆等地看到,其作品表现出制作精美、工艺精湛、价格高昂的特点。他们拥有自己固定的欣赏人群与购买人群,平民百姓对这一类寿州窑陶瓷接触较少;而大多数寿州窑陶瓷作品面向低端旅游市场、低端民用陶瓷市场,呈现出产品相对单一、小规模生产、制作设计粗糙、价格较低的特点。当代寿州窑陶瓷产品的两极分化,使这个行业无法得到良好的传承,难以持续繁荣发展。同时寿州窑陶瓷在传承上依然采用传统师徒制,随着现代社会关系的变化和对市场经济的影响,传统的车间式的工作方式和家庭式的“师徒关系”也发生极大变化。现在的徒弟学习和实践的时间是有限的,这不利于对传统技能的理解。当代寿州窑陶瓷传统工艺美术从业人员、农村社会加工人员以及其他行业人员等从业人员的经济、社会待遇都相对较低,伴随传承人年龄慢慢增大,年轻人又不愿意学习,后备人才出现断层。如果不解决传统技艺传承问题,寿州窑很有可能重蹈隋唐时期历史的覆辙,再次淡出历史舞台。
2、当地资金困难,缺乏系统开发
淮南地区的艺术环境、艺术氛围和艺术渲染力较为缺失,与现代市场接轨能力差,难以融入日常大众的生活。同时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寿州窑陶瓷这样的传统手工艺首当其冲受到影响。同时淮南地区政府资金不足,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力量有限,使得寿州窑陶瓷传承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系统性的保护与开发,受到急功近利思想影响而盲目追求寿州窑陶瓷的批量化生产,简化寿州窑陶瓷传统制作工序,使得寿州窑陶瓷技艺含量降低、技艺水平退化,造成了普通人对于寿州窑陶瓷印象变差,把其视为廉价陶瓷工艺品。同时缺乏优秀人才支撑与长期的研发投入,当代寿州窑陶瓷的传承脆弱且偶然,代际传播链很容易被打破,使得寿州窑陶瓷在当代的传承发展保护更加困难。
3、工业化对于传统手工艺的影响
在当代工业化机械化大规模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冲击下,寿州窑陶瓷这样的传统民间手工艺品,逐渐受到短期利益的驱动,被大批量高效率机械化生产所取代,减少了生产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但产品同质化趋势,粗制滥造,制作流程简化。用现代机器完全代取手工,不仅失去往日手工生产的“匠心”,而且低廉的价格严重冲击传统寿州窑陶瓷艺术市场,影响寿州窑陶瓷的市场印象。同时伴随工业化的发展,现代社会中寿州窑陶瓷的实用功能大大降低,装饰功能更加突出,已不再适应现代生活。人们购买寿州窑陶瓷大多是出于怀旧情绪或装饰居住空间的目的,其形式、色彩、制作工艺已落后于时代不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使得寿州窑陶瓷在当代传承发展举步维艰。
4、产业规模小且布局分散。
没有量的积累很难实现质的转变。据笔者掌握的材料, 淮南市从事寿州窑制作的企业、工作室总计不超过5家, 而且都是小作坊的生产模式, 固定从业人员不到五十人。除此之外, 这几家单位分别位于淮南市上窑镇、田家庵区、八公山区等, 相隔十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 进一步稀释了寿州窑的文化存在感和产业竞争力。
七、寿州窑陶瓷技艺的传承创新研究
近年来,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的普及, 各级政府、专家学者、普通百姓、新闻媒体等都对寿州窑陶瓷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给予了更多关注, 尤其是在2010年寿州窑陶瓷制作技艺被列入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后。这体现在理论的研究和技艺的保护两个层面:理论研究主要围绕着寿州窑目前存在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而展开, 寿州窑产品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品种单一、题材过于陈旧, 材料和功能缺乏创新, 提出地方政府要加强宣传和保护, 产品开发要结合市场需求, 融合徽文化和淮南当地文化进行设计的解决思路。针对寿州窑目前的现状及问题, 保护传承人是保护之首, 后继人才的培养是当务之急, 创新发展是必由之路。从生产性保护视角来探讨寿州窑文化, 非遗传承人的保护与产业化并不矛盾, 关键是要充分调动民间力量、运用市场规律, 在生产保护中实现可持续发展。陈静在《界首彩陶与寿州窑陶瓷制作技艺的生产性保护方式对比》一文中, 通过比较两者现行的保护措施与实施效果, 有许多相似之处, 但是由于各自的地理环境、人文生态存在较大的差异, 他们在宣传方式、传承人的选择与保护、与高校等机构的合作、销售模式及渠道、创新等方面存在着区别, 应取长补短, 共同发展。而在技艺的传承与保护方面, 寿州窑创意研发基地项目已被淮南市政府列入《淮南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2012-2020) 》, 作为重点文化产业品牌进行打造。对寿州窑复烧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有:崔怀伦和沈德亮两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崔怀伦先生成立淮南市寿州窑研究所, 致力于寿州窑古瓷在当代的传承、保护、开发, 沈德亮依托天宝双遗文化园项目进行寿州窑陶瓷手工技艺的发掘和传承。与此同时, 一些民间力量和高校学者也在践行寿州窑陶瓷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一)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在对传统工艺的保护与发展中,人才是第一要素。当前,许多传统工艺因不适应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市场前景堪忧,造成老一辈传承人生活较为困难,在社会上得不到充分的尊重。再加上许多传统工艺是体力活,耗时费力且收益周期长,因此许多年轻人学艺意愿不强,导致继承人来源减少,出现继承人短缺局面。寿州窑在传统工艺保护中首重人才,通过保障传承人和继承人的基本生存需求,解决实际困难,为传统工艺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其他传统工艺的保护中可灵活借鉴这些经验,通过制定完善的生活保障措施解决传承人生活困难问题,使其能沉心于传统工艺的教学、研究、创新。通过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协力、产教融合,打通从学习到就业的渠道,解决继承人学艺的后顾之忧,扩大学艺生源。
(二)加大对传统工艺的宣传力度
以往传统工艺从业者深信“酒香不怕巷子深”,坚信只要保证自身产品的品质,就会得到社会认可。现代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同类产品拥有众多替代品,如不进行有效宣传,消费者很难对其有较多了解,再加上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大,消费者很少能静下心去了解某一产品。因此弘扬传统工艺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当前5G、物联网等技术已经成熟,这为宣传工作提供了新途径。比如,某知名网红博主在其制作美食的过程中,通过视频形式为观众直观形象地展示了某一传统工艺品制作过程,吸引了大量粉丝,使该工艺品短时间脱销。由此可见,通过现在互联网和短视频平台,采取独特的视角、有趣的描述语言、有创意的剪辑手法进行产品的宣传普及,会取得显著效果。
(三)走传统工艺创新发展之路
传统工艺类文化遗产想要实现保护和发展,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进而实现行业的整体复兴。首先,应进行自身产品定位,明确经济实用类、观赏类、古董收藏类等不同定位;其次,要明确目标市场,聚焦受众群体;最后,对整个行业进行整顿,保护原创,抵制假冒伪劣。只有整个行业复兴,才能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促进传统工艺技术的创新和研发。
总结 不管时代如何变换,不变的始终是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求。传统工艺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不应湮没在历史的故纸堆里。当前,我们应以积极的心态,利用各种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迎合市场需求,重视人才培养,进行传统工艺动态保护,使其重新焕发活力并在现辉煌。
参考文献
[1]陶治强.寿州窑盛极而衰的历史因素考察[J],中国陶瓷工业,2021-10,P1
[2]郑晴晴;高峰.受周瑶不同时期的瓷器特点及社会价值[J],皖西学院学报,2020-06
[3]高峰;周稳.探析当代社会环境下寿州窑陶瓷发展困境及传承保护[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20-12
[4]王佩珊.寿州窑的烧制记忆与保护传承研究[J],艺术品鉴,2020-02
[5]周光云.寿州窑研究述评[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3)
[6]台芳.从寿州窑看传统工艺的保护与创新[J],书画世界,2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