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据统计,2020年在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有337个县域以茶产业为脱贫产业,其中有1/3以茶叶为支柱产业
[1]。发展茶产业既可以提高茶农收入、振兴经济,又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旅游,还能够提升文化内涵、唱响品牌,因此很多贫困地区将茶产业作为农业精准扶贫的主导产业。
为此,合肥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以茶为道,筑梦振兴”青年筑梦之旅暑期社会实践团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前往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大湾村探究茶旅融合脱贫模式,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在为期四天的调研中,实践团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余份,走访村民、茶农共50余人,调研地点共10余处,通过“看、听、品、探”四种方式,剖析大湾村产业扶贫的经验做法,解决茶旅融合模式中所存在的难题,为巩固和提升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一、大湾村简介
大湾村位于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花石乡西南部,是2008年随着行政区划调整有原大湾村、帽顶村、桥边村三村合并而成,全村37个居民组940户3610人(其中库区移民650人),其中党员87人。
大湾村是大别山革命老区重点贫困村之一,2014年全村贫困发生率达29.12%。近年来,大湾村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积极推动农旅融合、文旅融合发展,基本形成了千亩茶园农事体验、农耕民俗文化体验、自然景观游览、乡村风光体验、户外山地自驾游等综合性的休闲旅游景区。
二、大湾村茶旅融合模式可行性分析
(一)国家政府政策扶持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根据2021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和2021年国务院3号文件《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的要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要立足当地特色资源,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标准“领跑者”,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做大做强茶叶等特色农林产业,发挥龙头茶企带动作用。大湾村在政策的扶持下因地制宜发展“茶”“旅”两大产业,在“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的发展模式下,走出了一条安居、乐业、凤还巢的脱贫致富之路。
(二)发展条件优越大湾村处于大别山腹地,境内平均海拔800米以上,昼夜温差大,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特别适宜茶树生长,仅山林中自然生长的野生茶树面积达上万亩,现又新发展改造茶园共3000余亩,新建一座面积达6000余平方米的现代化茶叶加工厂,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大湾村又夯实的茶产业基础及生态资源。
且大湾村属于革命老区,旅游资源丰富,境内的汪家祖宅(六安六区十四乡苏维埃政府旧址)、汪氏宗祠(红三十二军驻地旧址、安徽省工委旧址)等一批红色遗址,具有较强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意义;大别山农耕民俗展览馆追溯着历史记忆,展现了时代变迁,承载了现代人的“乡愁”,有利于形成文旅模式。
(三)发展成果斐然脱贫攻坚战以来,大湾村依靠发展“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特色产业模式,探索出一条具有大别山革命老区特色的脱贫致富之路。2018年,高质量实现脱贫出列。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7120元增长至2019年的14236元。建设完成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安置群众129户439人,其中贫困群众62户201人。依托茶叶资源优势,定制有机茶园50.8亩,带动群众就近就业32人,户均年增收7000余元。积极开发民宿旅游、十里漂流等项目,2020年大湾村过境游客达35万多人次,真正让大湾村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三、大湾村产业扶贫的经验做法
(一)拔穷根1.制定村规民约,保证落地见效大湾村加强村规民约的过程监管和成效督导,将执行落实情况纳入村干部每季度考评内容、党员年度评议考核内容,推动村级党支部、党员在落实村规民约中充分发挥带头作用,确保“约定”落地见效。在村规民约的作用下,大湾村群众破旧俗、转观念、树新风,形成新风尚、新景象、新气象,群众发展内生动力进一步被激发,增强信心和干劲,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
2.坚持因户施策,巩固脱贫成果从脱贫攻坚战开始,大湾村便坚持因户施策,让脱贫药方“准”起来。村里逐户“会诊”致贫原因,因户制宜、精准施策,相应出台“两业(产业、就业)”、易地搬迁、光伏入股、教育资助、医疗保障、政府兜底等帮扶措施,贫困户户均扶持措施达7 个以上。全村开发公益性岗位92 个,具备条件的贫困户实现“一户一岗”。针对因残、因病致贫的特困、低保、五保户,村里进一步充实帮扶力量,强化帮扶措施,全面摸排走访,了解衣、食、住、行、医疗、环境卫生、政策落实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政府兜底脱贫职能,全面提高基本生活保障水平,确保不落下一户一人。为了让贫困群众挪穷窝、拔穷根,大湾村规划建设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贫困户们陆续搬入新居。
同时,推动低保与扶贫相衔接,实现教育扶贫应助尽助、健康扶贫应享尽享,兜底保障网进一步织密织牢。坚持扶上马、送一程,对已脱贫人口做到“四个不脱”,即不脱责任、不脱政策、不脱帮扶、不脱监管。2016年以来,大湾村共脱贫158 户399 人,2018 年顺利实现“村出列”。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82.75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4236元。
(二)抓产业1.龙头引领,做强产业增实力大湾村地处大别山腹地,茶叶种植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别山是中国名茶“六安瓜片”的主产区,大湾村的高山茶叶香气馥郁,经久耐泡。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大湾村“两委”班子把目光聚焦到了茶叶上,意识到只有把大湾村的产业和集体经济做大做强,村民才会有稳定的收入。大湾村按“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红绿结合”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茶产业,采取“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引进市级龙头企业安徽蝠牌茶旅有限公司,在茶叶深加工上做文章。
如今,大湾村已有茶园5000余亩,其中优质茶园2000亩,通过茶园管理、茶叶采摘、炒制加工等就业岗位,实现群众户均年增收2000元。同时,推动“茶产业+”产业扶贫,在新屋组投资2000万元新建5484平方米集茶叶采摘、体验、加工、休闲旅游于一体的茶厂,解决大湾以及全乡茶农茶叶销售难题,带动大湾村400余户茶农增收。
2.“文旅+”助力,发扬文化拓市场大湾村探索“文旅+”融合路径,补全文化产业链,创造更多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消费市场。在景区建设方面开展前期准备,推进八斗湾进入5A级景区建设预备名单;在产业项目方面,抓好重点针对林氏兄弟故居、八斗湾“共存社”旧址修复等项目,利用名人故居、乡村大院、古建民居等推进“一名人一馆、一典故一馆”建设;在“文旅+”方面,在培训内容方面,通过请理论专家宣讲、先进人物现身说法、“红二代”讲先烈故事、现场学习观摩的方式,打造一批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精品课程;在壮大市场主体方面,探索组建“企业+农民”方式运营民宿,加快发展生态观光、康养度假等产业,引进专业性旅游企业落户,推动建设文化产业集聚区,形成以红色旅游为核心的多元产业格局,有效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3.特色汇聚,多元发力兴乡村大湾村还因地制宜发展光伏发电、中药材种植和山羊、黑毛猪、黄牛养殖等特色种养业。大湾村引以为傲的便是农光互补电站。大湾村农光互补电站位于大湾村大湾组,占地面积十余亩,总装机273.6KW,总投资218.8万元,由村“两委”动员103户贫困户入股,内蒙古山路能源集团捐资40%,县扶贫专项资金投入60%。2016年5月开工建设,8月建成实现并网发电,年发电量达28万千瓦,年收益28万元,受益贫困户126户。据了解,大湾村农光互补电站采取高支架、农光互补的建设方式,充分利用光伏板间隙地种植大棚灵芝,已搭建灵芝大棚8个,每个大棚能产8000棒灵芝,一个大棚能实现经济效益4万元,并带动5户贫困户,户均劳务增收2000元。该电站实现光伏电站和经济作物种植两不误,既可以通过光伏电站精准、动态、可持续地帮助贫困户增收,又能够通过灵芝种植增加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
(三)兴旅游茶旅融合,红绿结合茶旅融合是现代茶叶与现代旅游业交叉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属于旅游产业分类中主题文化旅游的一种,将茶叶生态环境、茶生产、自然资源、茶文化内涵融为一体进行综合开发,是具有多种旅游功能的新型旅游产品。
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给大湾村党员干部群众带来了巨大鼓舞,大湾村的旅游也发展得如火如荼。几年来,大湾村充分利用其红色资源,先后建成大别山农俗文化展览馆、追梦路上的大湾村展馆、大湾慢谷·幸福小镇等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引进集观光体验、休闲旅游、品茶鉴赏、科技示范为一体的蝠牌茶厂,投资1.2亿元的鸿源精品民宿已完成主体建设,投资1亿元的“大湾十里漂流”于2020年8月试运营。目前,大湾村正在创建4A景区,并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荣誉称号,2021年接待游客达35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效益2000万元。
四、存在问题
(一)茶旅产业与茶文化未充分连接通过对当地村民发放调查问卷并进行采访发现,有70%左右的村民不了解茶文化的内涵或在发展茶产业的过程中未涉及茶文化元素,此现象体现大湾村的茶旅模式中没有将茶文化与当地特有的文化相结合,导致资源开发仅重视“茶”资源本身。
(二)产业链不完善,运营能力较弱实践团在与茶厂老板的交流采访中了解到目前茶厂仅负责生产包装与宣传等工作断开没有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宣传运营能力不足导致产品销路未能完全打开。
(三)基础设施建设未齐全,高素质人才不足 目前旅游开发模式局限于资源型开发,多种旅游资源融合度不高。当地的各个景区分布较为分散,没有专车可以带领游客进行游玩,各个景区也未配备专业讲解员导致游客的体验感不高。大湾村“吃旅游饭”的从业者大多是本地村民,相对来说文化素质较低,缺乏专业、系统的培训。目前,相关旅游院校培养的旅游人才进人大湾村的极少,缺乏高水平的旅游业态规划、活动策划、项目管理和经营等人才,管理队伍人员水平参差不齐。许多经营者对乡村旅游的特点认识不足,不懂得如何钻研相关业务,经营缺乏特色,处于低层次粗放经营状态。一般餐饮、住宿、售卖等从业人员因为缺乏培训而服务不规范、不到位
[2]。
五、政策建议
(一)打造个性化、细致化的产业重视茶文化,形成当地独特的文化仪式感,将茶文化作为底蕴和核心,带动茶区乃至整个周边的整体融合发展,形成完整的茶旅链条。
(二)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发多种游乐设施,新建或改建扩建景区的观赏步道、特色公园、休闲广场等,提升接待能力,给游客更好的旅游体验。
(三)促进电商产业发展,拓宽乡村振兴渠道大力发展乡村可持续建设,改变单一的依靠资源发展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拓宽招商引资渠道,不断拓展乡村企业发展空间,为乡村企业保驾护航。
(四)增加政策措施推进乡村振兴人才培育新媒体营销日新月异,当地政府应出台一系列吸引人才政策,落实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返乡创业、扎根基层、服务乡村的扶持政策措施,吸引更多年轻人才返乡创业,投身到乡村振兴中去。年轻人才回流能带来新思想,且易接受新政策、新知识,更能适应新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1] 梅宇.2020年度中国茶业扶贫发展报告[J].中国茶叶加工,2021(01):25-31.
[2] 代大梅, & 熊杨燕. (202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思考——以金寨县大湾村为例. 山西农经, 000(022), P.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