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里的“青春提案”:00后调研队设计“互动密码”

    发布时间:2025-09-07 阅读:
    来源:丽水学院浙西南革命精神调研队
  为深入学习浙西南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7月10号,丽水学院浙西南革命精神调研队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循着革命先辈的足迹,走访浙西南革命纪念馆,通过实地调研、史料梳理、实践感悟,针对场馆现存展陈中互动体验不足的问题,设计出一套互动装置,让浙西南革命精神在青春视角下焕发新的生命力。
  
  在实地调研纪念馆之前,团队成员们了解了纪念馆的基本情况,该纪念馆位于莲都区大猷街,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在调研纪念馆过程中,团队成员深入学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浙西南地区革命斗争的全部历史和浙西南革命根据地创建的艰难历程。团队成员们在了解这段历史时,常常会被一些细节打动,比如红军战士在缺衣少食的情况下,依然严守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再比如那些和他们年龄相仿的青年战士们,义无反顾地投身斗争,用青春换来了今天的安宁。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也让他们更懂得珍惜当下。
  

  在调查过程中,成员们发现场馆内互动体验不足,导致参观者不能深刻体会到浙西南革命精神。于是,他们就发现问题展开调研,一部分成员们蹲点3天,观察不同观众的观展习惯,发现大多数年轻群众只是匆匆看过几眼便前往下一个展柜,无法深刻体会到老一辈的艰苦。还有一部分成员们通过上网查找资料馆内现有展陈以文字说明、实物陈列为主,互动环节少,且多为扫码看视频、电子翻页书,电动地图等基础形式,难以让年轻观众产生共鸣。在对200名参观者的问卷中,87%的人表示“希望能亲手体验革命场景”,62%的青少年期待“像玩游戏一样了解历史”。
  
  成员们通过梳理史料,上网调查不同革命纪念馆的互动装置等方式,为纪念馆设计了一款互动装置,在展区墙上放置一面2米长的磁吸拼图,每块拼图上印着一个故事片段——“刘英‘夜宿屋檐下’”“红军井”“三块银元”“粟裕部队‘借粮还银’”等等故事,观众需要多人协作,将拼图拼成完整的浙西南地图,拼对后,墙面会亮起对应地点的灯光,播放当地百姓支援红军的口述史录音。当年军民协作,共同对抗敌人,如今,陌生人也可以通过互动装置,彼此协作,了解当年的革命历史,这本身也是一种精神传承。小队将反馈调研成果,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持续传递、永葆活力。
  
  通过此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们深度走访了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成员们不仅深刻体会到了革命先辈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事业而英勇奋斗的光辉业绩和崇高的革命精神,同时它让成员们深刻理解:红色场馆的“冷”,并非历史缺乏温度,而是传播方式需要更新;革命精神的“远”,并非与当下脱节,而是需要更贴近生活的表达。
实践报告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