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千年运河情,法治守护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关注知识产权,保护运河非遗

    发布时间:2025-09-03 阅读: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千年运河情,法治守护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前言
  运河千秋,水流无尽。大运河所孕育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流域遍地开花,流传至今。为了探索大运河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知识产权保护情况,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千年运河情,法治守护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扬州、南京、苏州、盐城等23个城市开展了相关实践活动。其中,扬州的非遗绒花、苏州的苏绣、盐城的宋曹书法以及镇江的太平泥叫叫最具代表性与研究价值。通过普法宣传、采访、运问卷填写等方式进行实践,能够对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情况进行初步确认,同时为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方向提供参考价值。
    
  Part1具体实践
  (一)扬州:非遗绒花藏古韵
  扬州的非遗绒花起源于与唐代,当时已经作为“宫花”贡品进入宫廷,供宫娥彩女佩戴,历史十分悠久。
  7月15日,扬州组团队走进扬州广陵区万福村社区,向青少年普及非遗绒花的制作方法及相关知识,并着重强调养成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让青少年从小养成维护知识产权的思想。



  (二)苏州:苏绣万针纳山河
  苏绣是苏州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早在两千五百年前,苏绣在江南一带就已经运用在日常服饰中。
  本次苏州组团队于7月11日来到了苏州的英达服装继续教育学院,团队成员在苏绣老师与学生的带领下对苏绣作品进行了鉴赏,并观摩了苏绣的绣制手法。在对苏绣老师的采访过程中,她肯定了知识产权对于苏绣技艺保护的重要价值,也提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



  (三)盐城:宋曹书法墨情怀
  宋曹,盐城北宋庄(今盐城盐都区大纵湖镇)人,是明末清初的大书法家。其擅长楷、行、草诸体,隶属“二王”体系,钟情于王献之书风。宋曹独具特点的书法风格在清代初期的书法界独树一帜,对后世书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7月中旬,盐城组团队在盐城中国海盐博物馆周边社区开展了社区法治书法工作坊活动,鼓励青少年以“运河生态保护”为主题创作书法作品。在活动中融入“书法+法律”的互动游戏,让青少年们更鲜明地感受知识产权法等法律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四)镇江:太平泥叫叫鸣四季
  太平泥叫叫,其历史可追溯至南朝时期,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太平泥叫叫的制作材料采用镇江新区华山村特有的粘土,在造型上多为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等,别具观赏性与可玩性。当地百姓用泥叫叫吹出的声音,来寄托对太平生活的祈愿。
  7月8日,镇江组成员赴太平泥叫叫发源地挖掘非遗传承故事,组织社区孩子们体验泥叫叫制作活动,同时嵌入知识产权法治知识,推动“非遗活化+法治协同保护”体系落地,让保护理念深入基层。
  



  Part2调查数据及结论
  本次“千年运河情,法治守护行”暑期社会实践特别制作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公众认知调查问卷,并在线上发布进行填写收集。截至8月10日18点,共收集有效问卷样本679份。
  调查数据显示,公众对于非遗知识产权的了解程度与知识产权实际普及程度呈现出一定的不平衡态势。35.35%的人们不了解甚至不知道非遗也有知识产权,但有94.25%对保护非遗知识产权秉持积极态度、83.85%曾经购买过非遗相关商品、80.27%比较关注商品是否为原创,且在日常生活中有76%的人们遇到过疑似非遗侵权的情况。此种结果表明,许多群众在不了解知识产权的情况下仍能注意分别商品的原创性,且基本能够辨识侵权行为。
  因此,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需要加强人们对知识产权的认知,增进对知识产权的了解,促进人们的客观科学认知与内在意识相结合,更加科学合理地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崇尚知识产权的氛围,谴责抵制侵权行为。

  Part3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文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法律层面上受到保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专利法》《著作权法》以及相关政策文件(如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非遗保护地方条例(如《江西省知识产权促进和保护条例》)上有着明确的法律规定。
  在本次暑期社会实践的普法宣传过程中,小组成员们通过引入各地的非遗保护条例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文物保护法》《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等向群众进行法律宣传,普及相关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呼吁群众从自身做起,为保护大运河非遗知识产权贡献力量。


  Part4知识产权对于非遗保护的重要性
  知识产权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1.能够明确其权利归属,预防和制止侵权行为的发生。同时在发生侵权行为时提供法律依据与相关保障,帮助被侵权人更好地维护其合法权益。
  2.能够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与长远发展。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非遗持有人更好地开发其商业价值、人文价值,扩大受众群体、培养传承人,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永续发展。
实践报告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