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为快速完成群众“点单”检验,统计各项指标结果,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你点我检”团队在校内实验室分组开展专项实验,并实时记录数据。
通过为期四天的问卷调查,团队将对群众选出的乳品,膨胀食品,方便食品,调味品,节令食品,水产品六类食品进行微生物安全与品质指标“双维度”检验,用专业数据筑牢安全防线。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团队成员分三组针对食品微生物含量,酸价及氨基态氮和总酸度,脂肪含量开展专项实验。
7月7日晚,实验室内蒸汽升腾。团队成员正精确称量32.5g PCA培养基粉末(平板计数琼脂),注入1000ml超纯水加热溶解。“每批次培养基需经121℃高压灭菌20分钟”,他指着自动灭菌锅液晶屏介绍,“灭菌后冷却至46℃倾注平板,厚度必须控制在4mm”。为保障检测准确性,团队参照《GB 4789.28 培养基和试剂质量要求》,对每批培养基进行质控验证。微生物检验重点关注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样品经无菌均质后,分别接种平板计数琼脂和乳糖胆盐发酵管,37℃培养48小时判读结果。
团队成员正在接种培养基(安徽师范大学 张昊 提供)
总酸测定是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中的基础性关键指标,贯穿品质等级判定、真伪鉴别等多个维度,意义远超简单酸度数值。将食醋样品稀释,以酚酞为指示剂,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强力滴定,直至出现颜色变化,记录滴定终点。“变色了!别滴过了。”团队王同学惊呼。于定量滴定实验而言,每一滴过量的溶液都会使结果产生巨大的差异,为追求检测结果的可靠,只得一次次重新来过。检测结果显示,调查的纯牛奶,AD钙奶以及乳酸菌饮品中的总算含量均符合标准。
团队成员正在对样品滴定(安徽师范大学 马彦博 提供)
“其实我一直在想方便面是不是油炸的,但是好像又吃不出来”,杨同学困扰。针对方便食品等样品,团队启用经典的索氏提取技术。将粉碎油料样品置入滤纸筒,以石油醚为溶剂,在恒温水浴上连续回流提取3小时以上,溶剂经精密回收后,即可获得纯净脂肪样本。
微生物守住安全底线,总酸度监控发酵工艺,酸价反映油脂新鲜度,氨基态氮保障调味品真材实料,这正是食品安全现代化治理的核心维度。检测的过程是枯燥的,实验必须重复多次获得准确结果,一次操作失误便会前功尽弃,但当科学精神遇见社会责任,象牙塔里的知识便拥有了守护真实生活的温度。每一次检测,不仅是对物质的剖析,更是对初心的淬炼——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让青春与责任同行,科学与良知共鸣。
团队成员从食品中提取出的脂质(安徽师范大学 陆雪莲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