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1日至8月4日,北京科技大学薪火钢途红色鹿城调研寻访实践团赴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以“红色寻访赓续青年足迹”为主题,深入挖掘钢厂的历史记忆,传承和弘扬钢铁精神,激励青年一代奋发图强,用实践绘就最美青春。
一、工业溯源:解码钢城基因
7月22日,北京科技大学薪火钢途红色鹿城调研寻访实践团走进包头,先后参观 2250mm 热连轧生产线、包头稀土博物馆及包头钢铁有限公司科技商务交流中心,并与企业领导人、北科优秀学长及行业研究员开展座谈,沉浸式感受工业硬核实力与稀土资源魅力,深化专业认知与职业思考。
在包钢 2250mm 热连轧生产线现场,机械臂精准作业,通红钢坯经轧制化为平整板材,实践团成员近距离观察轧制工艺全流程,直观体会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深刻理解北科 “钢铁冶金” 学科优势与工业生产的紧密联结。随后,实践团走进包头稀土博物馆,通过参观实物展品、动态模型与互动装置,系统了解稀土从开采、冶炼到应用的全链条作业,惊叹于包头 “稀土之都” 的资源储备与产业潜力。
图为小队成员在听一线工人讲解生产线
在包钢科技商务交流中心,实践团通过了解展厅陈列的创新成果、技术专利与合作案例,进一步认识包钢在绿色钢铁、稀土新材料领域的研发成果。成员们表示,此次参观既深化了他们对工业生产的认知,更激发了他们将专业知识融入国家产业发展的责任感,为后续红色调研与实践报告撰写积累了鲜活素材。
图为小队成员参观包头稀土博物馆
当日下午,实践团与包钢企业领导人、北科毕业的优秀学长及稀土材料领域研究员展开座谈。企业领导人介绍了包钢在产业升级、绿色转型中的战略布局;学长结合自身职业经历,讲述了从北科校园到工业一线的成长路径;成员们积极提问,就 “钢铁行业智能化发展”“稀土产业人才需求” 等话题深入交流,纷纷表示此次座谈既搭建了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更明确了自身专业学习与国家产业发展的结合点,为未来的职业规划与发展奠定基础。
图为小队成员参加座谈会
二、红色铸魂:追寻革命足迹
正值抗战胜利 80 周年,北京科技大学 “薪火钢途” 红色鹿城调研寻访实践团走进包头,开启红色寻访之旅,先后到访王若飞纪念馆、包头市委旧址、抗日英烈祠等多地,在历史现场感悟初心,在精神传承中凝聚力量。
实践团首站来到王若飞纪念馆,展馆内珍贵的历史照片、泛黄的文献手稿与复原的生活场景,生动再现了王若飞同志为民族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在 “一切要为人民打算” 主题展区,成员们驻足良久,认真聆听讲解员讲述王若飞同志在包头从事革命工作、领导地下斗争的事迹,深刻领会其坚定的理想信念。活动中,实践团还与馆内 “小小讲解员” 联动,成员们协助小讲解员整理展品,介绍、引导参观动线,双方围绕革命故事分享感悟,让红色记忆在互动中代代相传。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讲解员合照
随后,实践团沿着红色脉络继续寻访:在包头市委旧址,透过斑驳的墙面与老旧的办公用具,感受地方党组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命担当;在抗日英烈祠,成员们向英烈敬献鲜花,默哀致敬,缅怀抗战时期为保卫包头牺牲的英雄儿女;在八一公园、南海红色收藏馆,参观实物藏品与纪念雕塑,重温军民同心的峥嵘岁月;在包头市博物馆,从 “草原钢城” 的工业记忆到红色文化的历史积淀,全面了解包头的红色基因与城市变迁;在北方兵器城,近距离参观退役武器装备,直观感受国防力量的发展,进一步激发爱国热情。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纪念碑下瞻仰
此次红色寻访,让实践团成员在行走中触摸历史,在感悟中汲取力量。我们将以革命先辈为榜样,把红色精神融入学习与实践,用青春力量传承好、弘扬好抗战精神与奋斗精神。
三、成果显著:传播红色声音
在实践过程中,实践团推出相关推送 14篇,累计浏览3000+。多个媒体平台传播,共计发送二十余条视频,累计50000+浏览量,构造多媒体矩阵,将实践团成果传播到大众群体中。
四、团队总结与未来展望
为期半个月的实践活动虽已落幕,但钢铁精神与红色薪火的传承仍在延续。实践团成员通过工业溯源触摸钢城硬核实力,借红色寻访感悟先辈初心,不仅将专业知识与国家产业发展紧密联结,更在沉浸式体验中筑牢了青年担当。
未来,团队将持续整理实践素材,深化调研成果,形成兼具专业性与思想性的实践报告;同时,通过撰写案例集,让包头的工业故事与红色记忆记录下来,带动更多北科学子以实践为笔,在传承精神、服务国家的道路上共同续写青春篇章。(来源:北京科技大学薪火钢途红色鹿城调研寻访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