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介绍
2025年7月,在南京大学张一品老师的指导下,共计12名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怀揣着“让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教育热情,齐聚陕西商洛市商南县十里铺小学。以当地传统文化为核心,以激发孩子们对知识的兴趣为目的,支教团队同步推进教学以及社会调研,一方面将美育课堂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空余时间对当地非遗文化传承进行了系统性地走访研究,重点关注了商南茶文化,商南民歌,商南花灯等当地特色民俗,促进了当地教育均衡发展与非遗文化的传承工作开展。
初遇
7月12日傍晚,所有团队成员在十里铺小学集合,参加了学校举办的支教夏令营开营仪式。开营仪式上,队员们积极主动地与学生一起参与到趣味横生的破冰活动中,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亲密关系,为支教活动的正式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开营仪式结束后,团队成员与十里铺小学校长严涛,负责老师袁宁对接工作。袁老师带领队员初步了解了校园环境,介绍了学校以及学生的基本情况。同时,团队成员开始与当地文化宣传部门,文化馆,非遗传承人对接,确定后续非遗文化调研安排。
美育实践并重,探索创新齐飞
随后两周的时间,支教团队响应南京大学“AI通识教育”的号召,通过AI故事接龙等趣味教学方式,为同学们提供了极具吸引力的人工智能科普课,同时依据各自院系的专业知识,让同学们也拥有广阔的“知识视野”,了解到天文,化学,生物,摄影,舞蹈等方面知识,支教队员们还设计了多堂高度凸显学生自主参与的实践课堂,从空气炮,罗马战车再到桥梁设计,实践课堂不断激发着学生的创造欲。最后,支教团队还针对当地特色文化进行了提前调研,并依此设计了漆扇制作以及扎染艺术等别具一格的美育课程,让非遗变得可触摸,可体验。通过多元化的课程设计,队员们让学生走出了课本的理论视角,将原本遥不可及的前沿知识以及先进教育理念带到了他们身边,以达到开拓视野、实践育人的目的。
集体生日传递温情
支教期间的每个周末,队员们特意为近10名同学和团队伙伴筹备了一场温馨的集体生日会。大家围坐在一起,队员们亲手备好的生日蛋糕上烛光摇曳,伴着齐声唱响的生日歌,笑意漫在每个人脸上。这场简单却用心的活动里,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真切触摸到了如家一般的温暖与牵挂。
社会调研为文化传承赋能
在进行支教活动的同时,“南耕商山”团队还进行了以“商南县非遗文化传承以及保护”为主题的社会调研。收集有关问卷40余份,课余时间走访学生家庭14户,其中重点采访1户。除此以外,团队为了更加充分地了解当地非遗文化传承状况,还与商南县文化馆进行对接,寻找到了丹江针绣非遗传承人,并且对商南民歌进行了采样,团队还从文化馆借阅大量当地非遗文化文献,实现了对当地非遗的全方位,系统性调研,这会给当地非遗文化保护及传承工作提供大量建设性意见。
离别
离别时刻的画面暖意涌动:孩子们攥着折得整齐的纸条围上来,有的问“老师什么时候再回来”,有的把画着笑脸的卡片塞进队员手里。从课堂上的解题思路到课余时的家乡故事,十日光景里攒下的情谊,正顺着紧握的手掌、泛红的眼眶,在彼此心间悄悄扎根。
教育的种子已悄然埋下,在晨读的琅琅声里,在课间的欢笑声中,写就一段跨越山海的温暖联结。团队成员将带着这份牵挂继续前行,以行动践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誓言。这股温暖的力量,会始终照亮孩子们的求知路,也将汇入民族同心的磅礴征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