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阳高照日,盛夏荷花艳,7月5日至7月12日,南审商学院沙家浜暑期实践小分队走进苏州常熟,来到沙家浜革命纪念地,亲身感悟蕴含于“鱼水情深”“芦荡火种”里的革命精神。
走进文物,在文物里探寻芦荡火种 7月5日下午,团队成员来到沙家浜历史革命纪念馆前。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前,夏日晴空湛蓝。团队成员于国旗杆与红色环形雕塑旁整齐列队,雕塑上“是血脉里永不褪色的赤诚”等字样醒目。成员们着装整齐,在纪念馆庄重建筑与清朗天光映衬下,进馆展开参观。
馆前,一幅大型浮雕呈现眼前。浮雕刻画了军民协同的场景,人物形态各异,有战士交流、群众互助,芦苇等元素穿插其间,还原革命时期风貌。芦苇的纹路如真实植物般交错,穿粗布短褂的渔民正弯腰将捆扎好的草药递向戴军帽的战士,战士的手指关节因用力攥住船桨而微微凸起,团队成员置于浮雕前,目光遥视,感悟着沙家浜的军民情。
随后,团队成员走入馆内,馆内大量文物成列,成员们在这些文物前驻足,通过这些文物系统地了解新四军在沙家浜一带的抗日斗争故事,进一步明白芦荡火种里新四军与日军相抗争的辛酸困苦。走出场馆,又回到起点,一位成员有感而发,手举红旗,站立于写有“前言”的展板旁,讲述新四军的抗战故事。“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在这清晰洪亮的语句中,团队成员再一次重温了抗战史。
情景演出,在剧中感悟鱼水情深 7月8日,团队成员来到沙家浜“芦荡火种”剧院,观看京剧《沙家浜》的原型《芦荡火种》。剧中,剧组人员们生动形象演绎出抗战中新四军是如何与日军斗智斗勇,军民又是如何互相帮扶的。烈日晴空下,剧组演员们生动的演出带动着观众和团员们的情绪,栩栩如生的演出让团队成员身临其境,演员们坚定的眼神仿佛向观众们传达革命先烈们视死如归,抛头颅洒热血的勇气和决心。队员们鼓掌喝彩后,久久不能平静,那精彩绝伦的表演传递的是战士们不屈的信念。
石林耸立,感悟抗战英烈的不屈精神 7月10日,走过东进桥,队员们来到烈士雕像群,肃立在由碑亭、照壁、柱雕和主体雕塑共同组成的庄严瞻仰广场上。广场两侧,杨柳依旧青青,菊花含苞待放,一串红热烈奔放。广场两旁的18根抽象柱雕,形态各异,与京剧《沙家浜》中18位伤病员的英勇事迹紧密结合,展现他们的坚贞不屈。这些雕塑或有残缺,或带畸形,实则是在反映这些伤病员所受的伤势之严重,而即便如此,这些石雕仍屹立不倒,更加反映出英烈们的不屈精神。
踏入这片承载厚重记忆的土地,展览前言勾勒出苏南东路抗日斗争轮廓,新四军东进抗日、伤病员坚守战斗、根据地开创的历程,清晰展现。实景演出里,水乡场景中,身着军装的身影在建筑与水域间行动,红旗挥舞、长枪高举,生动复现抗战片段。在实践过程中,新四军的抗战精神在每个队员心中具象化。他们如前言所记,在日伪顽夹击的险恶环境下,坚定信念、重建武装,与群众鱼水相依。这种精神,不再是书本上的概念,而是通过场景、故事,转化为可感的力量,让人触摸到先辈们为民族独立拼搏的热血与执着,明白和平来之不易,更懂得传承与担当的重量。当代新青年,不仅要在课本中学习红色精神,还要用脚步丈量每一寸流淌着红色基因血脉的土地,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也能闪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