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至7月18日,在浙江中医药大学离退休处主办的“国医进万家”项目的全程指导与支持下,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赴浙江山区海岛乡村振兴促进团的师生们,背上行囊,一头扎进了温州市洞头区的海岛和台州市天台县的山区,将中医药健康服务精准送达山区海岛的银发老人身边,并深度探寻基层中医药发展的现状与路径。
方言科普与急救普及:打通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 在温州洞头的观音礁村和甲山社区,面对信息接收相对不便的老人群体,团队创新服务形式。温州籍成员操起家乡话,将“三高”防控、听力保护等健康知识变得通俗易懂。现场教授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剪刀石头布”口诀时,老人们边念边比划,学习热情高涨。“用温州话讲养生,听得懂,记得住!”76岁的王阿婆笑着点赞。
图1 团队在温州市洞头区甲山社区进行养生操教学
陈雨昕 供图
倾听基层心声:破解海岛山区医疗困境 在大门镇岙底村卫生室,翁征医生的诊室里,一整面墙的中药柜格外醒目:金刚藤、野麻根、抱石莲……“现在免费西药政策让愿意吃药的老人多了,效果也不错,”翁医生边抓药边对队员们说,“也有一些管用的中草药、针灸推拿,但因为人手场地不够,做起来难啊。”这席话道出了许多偏远地区村医的共同无奈。团队意识到,基层面临的药材供应、人才短缺等问题,亟需更多关注和系统性支持。
图2 团队采访洞头区大门镇岙底村卫生室翁医生
陈雨昕 供图
校地协同义诊:健康驿站开进百年宗祠 带着对基层中医发展的思考,团队又来到了天台县山区。在水南村拥有百年历史的许氏宗祠内,一个临时的“健康驿站”火热开张。浙江中医药大学学子与当地医生专家紧密协作,为老人们提供免费义诊与基础健康检查。
中医骨伤科的庞卫祥医生耐心地为61岁的许奶奶检查关节、望舌苔、把脉问诊,并细致地教授她如何按摩手上的穴位来缓解不适。“医生讲得很清楚,按按这里,我这老胳膊老腿真的舒服些了。”老人们朴实的反馈,成为校地协作模式服务基层实效的有力证明。
图3 义诊现场,庞医生耐心与老年患者沟通
何濮丞 供图
寻访非遗传承:聆听铃医传承人的忧思 在更偏远的天台县街头镇,团队拜访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台铃医传承人季定乾医生。季老带领团队成员实地辨认草药:他指着七叶一枝花讲述其消肿功效,轻触含羞草解释其安神作用。“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啊!可惜现在会用的人越来越少了。”季老抚摸着草药,语气中带着深深的忧思。他叮嘱年轻学子们:“学中医一定要‘走出去’,上山识百草,亲口闻尝验,才能成为真正的好医生。”这份对中医药传承的深切期许与忧虑,深深烙印在每一位队员心中。
图4 季医生带领团队成员认识中草药
何濮丞 供图
实践思考:为银龄健康与中医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13天里,团队足迹遍布洞头、天台的3个乡镇、5个村庄和2个社区,走访7家基层卫生机构,入户为百余位老人完成健康调查。初步数据显示,约70%的老人存在轻度以上血压偏高,约60%的老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听力损伤,颈肩腰腿痛等慢性疾病亦较为普遍。

图5 团队成员合影
何濮丞供图
团队真切触摸到了海岛山区老人“看病远、看病难”的痛点,倾听了像翁医生、季老这样坚守者的心声。无论是破解海岛医疗资源瓶颈,还是守护山区亟待传承的验方技艺,都需要持续的努力。带着满满的实践收获与思考,浙江中医药大学的青年学子们将继续肩负使命,让这份源自岐黄之术的守护,为更多银龄老人带去健康的温暖,为中医药的基层传承与创新贡献青春智慧。(陈怡 张予涵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赴浙江山区海岛乡村振兴促进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