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是一个拥有深厚红色基因的省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之中,淬炼出了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六大红色标识,逐渐形成了独具辽宁特色的“六地”红色文化。为了深入学习贯彻辽宁“六地”红色文化中蕴含的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不懈的奋斗精神,进一步激发青年学子的爱国热情与使命担当,2025年7月3日至7月7日,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红色六地·薪火传承”社会实践团立足寻迹“六地”历史、赓续红色基因、弘扬实践精神、深化爱国情怀,前往辽宁大连、丹东、沈阳、抚顺等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实践调研,以实现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中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重任。
回首往昔,在铭记历史中总结经验 “旅顺日俄监狱是大连这座美丽海滨城市的一道伤疤,是日本在华殖民统治的铁证。”如果说旅顺博物馆为人们展示的是大连市作为辽东半岛重要海港城市的文化脉络,旅顺舰艇博物馆让人们看到了祖国国防事业的欣欣向荣,那么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则让每一位游客再次铭记那段被外地欺侮的屈辱历史。
图为团队成员观看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简介。王漫路 供图
7月3日,英语学院“红色六地·薪火传承”社会实践团的成员们怀着沉重且崇敬的心情走进馆内。一件件珍贵文物、一张张历史照片陈列在同学们的眼前,不论是阴暗逼仄的牢房还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刑讯室,博物馆内的各种场景都深深震撼着大家的心灵,那段苦难与抗争交织的岁月让团队成员深刻感悟到只有国家强大才能捍卫民族尊严、牢筑和平基石。
勇担重任,以青春热血求边疆和平 辽宁是抗美援朝的重要出征地,许多辽宁籍战士参与其中,展现了辽宁人民的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这一时期的红色文化体现在抗美援朝的历史记忆和英雄人物的宣传上。7月5日,为了重新回顾抗美援朝时期人民志愿军艰苦卓绝的斗争史,社会实践团部分成员赴辽宁省丹东市抗美援朝纪念馆开展实践调研。
图为团队成员观看抗美援朝纪念馆多媒体投影复现战略规划图。王丛玮 供图
从历史记忆角度看抗美援朝的历史,重点就在五大战役的呈现上。馆内浸透历史印记的展品令每一位成员感受到了志愿军战士的钢铁意志,其中最具有特色的就是通过多媒体投影和声光电技术复现战略规划图与真实的战争场景,不仅生动展现了志愿军战士们冲锋陷阵、奋勇杀敌的动态瞬间,更让每一位实践团成员感受到他们保家卫国的无畏与热血。
工业筑基,为国家建设立汗马功劳 沈阳是中国近现代工业文明的摇篮,从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第一台车床到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的工业遗产不仅是城市记忆的坐标,更是国家工业化进程的活化石。7月6日,为了追溯中国工业从筚路维艰到崛起腾飞的壮阔史诗,英语学院“红色六地·薪火传承”社会实践团走进中国工业博物馆,探索中国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奋斗历程。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中国工业博物馆。王丛玮 供图
实践团成员们走入馆内,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来到了中国工业发展的各个关键节点。通史、铸造、机床、汽车、铁西5个常设展馆就像五把钥匙,为成员们打开通往中国工业文明深处的大门。厂房内记录的繁忙与喧嚣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奋斗,齿轮咬合声、铁水沸腾声与工人操作机器设备的轰鸣如同一首首交织的乐章,共同奏响工业文明进步的凯歌。伫立在中国工业博物馆的穹顶下,各位团队成员真正理解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工业精神内涵。
精神不朽,寻英雄足迹筑思想丰碑 在辽宁抚顺,一座城市与一种精神紧密相连。在这里,雷锋用青春汗水书写奋斗篇章。雷锋精神代表了社会主义新风尚,是辽宁红色文化的重要内涵。7月7日,实践团成员前往辽宁抚顺雷锋纪念馆,学习雷锋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辽宁抚顺雷锋纪念馆。王丛玮 供图
馆内收藏的珍贵照片、生活实物,展示雷锋军旅生涯的微型雕塑及影像资料,每一件展品的背后都诉说着动人故事,完整地留存着雷锋成长奋斗的轨迹。时光飞逝,但雷锋精神历久弥新,不断融入到每个中华儿女的精神血脉中,社会实践团的每一位成员将铭记雷锋同志“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誓言,用心感应时代的脉搏,真正做到将雷锋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辽宁“六地”红色文化以其独特的历史纵深和现实价值,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在东北全面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红色六地·薪火传承”社会实践团将通过学习新理论、寻找新视角、运用新形式、借鉴新方法等多维传播模式,继续深度发掘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优势,将红色文化融入教育体系,通过红色课程、红色主题活动、红色社会实践等形式,培养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人才。(通讯员 胡彦博 王丛玮 高杉 何予 朱子玉 郭郑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