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诗声满社区,妙语育童心

    发布时间:2025-07-28 阅读: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2025年7月7日下午3时至5时,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诗韵探行,雅聚传薪”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泰州市斜桥社区,通过诗歌朗诵、诗词鉴赏、传统礼仪学习等形式,激发孩子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与认同感。
午后2点30分,在斜桥社区的活动室内,实践团队成员们已悄然忙碌起来。主讲人李婉婷反复推敲教案,精心设计古诗讲解的节奏与互动环节;高鑫慧调试相机参数,规划好每一个拍摄场景;周彦宏检查录音设备,确保活动全程音画清晰;朱琴则整理采访问卷,梳理出与孩子们交流的有趣问题。整个活动室里,团队成员们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为即将开始的活动积蓄能量,展现出高度的组织性和专业素养。 
下午3时,活动正式启幕。屏幕的注视下,李婉婷站在讲台前,第一张PPT上展示着《答从叔愈》的诗句。她用简洁的语言向小朋友们介绍这首诗的背景:“这是唐代诗人韩湘写的一首诗,表达了他对人生的不同见解。”随后,她带领孩子们齐声朗读古诗:“举世都为名利醉,伊予独向道中醒……”清脆的童音在活动室内回荡。读完诗后,进入生字学习环节,李婉婷逐字领读“骇、砥、障”等字,小朋友们认真跟读,目光紧紧跟随屏幕上的生字,专注而投入。

结束完讲解,团队提前准备好的生字卡片,成了孩子们的“寻宝任务”。他们兴奋地在活动室内寻找,找到卡片后,大声朗读生字,并尝试组词、造句。例如,拿到“醒”字卡片的小朋友,组词“清醒”,并造句:“清晨,我在鸟鸣声中醒来,开启新的一天。”稚嫩的童言中,透着对文字的灵动运用与无限想象。
 
李婉婷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们走进诗意世界。她首先介绍了这首诗与小孤山的渊源,随后带领大家齐读古诗,逐字认读生词,再逐句解析诗意。从“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地涯骇众观”开始,她以地理意象为切入点,生动描绘了小孤山的壮丽与独特;接着通过“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一句,借助“砥柱”的比喻,启发孩子们感受诗歌中蕴含的豪迈气概。在第二轮生字卡片游戏中,小朋友们热情高涨,将“砥”“澜”等字反复认读、组词造句,仿佛这些汉字在他们心中悄然生根发芽。
诗词互动结束后,知识拓展环节随即展开。李婉婷向孩子们介绍航天基础知识,包括宇宙的构成、航天器的分类等内容。小朋友们听得津津有味,眼中闪烁着对浩瀚星空的向往。在快问快答环节,孩子们踊跃举手回答问题,如“航天器分为哪两类?”“人类何时开始探索太空?”稚嫩却清晰的答案,展现了他们对知识的积极吸收与理解。
活动下半场,手工创作环节为孩子们带来了更多乐趣。李婉婷将折纸教程投放在屏幕上,分步骤讲解:对折彩纸、绘制花纹、小心裁剪……小朋友们认真模仿,有的手法灵活,迅速完成了带有精美图案的窗花;有的在剪裁时遇到困难,李婉婷便耐心指导,调整角度、辅助修剪。不一会儿,活动室里便摆满了色彩斑斓的窗花,孩子们举着自己的作品,脸上洋溢着成就感与喜悦。

活动的尾声,大合影环节为这段美好的时光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小朋友们与志愿者们站成一排,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仿佛将所有的欢笑与收获都凝固在这一刻。随着相机快门的轻响,诗词的雅韵、手工的巧思与知识探索的热情,一同被定格在这张照片中,成为他们心中难忘的记忆。
 
从字斟句酌的诗词讲解,到妙趣横生的互动游戏;从跨越学科的航天知识拓展,到温馨融洽的手工创作,实践团队以丰富多样的形式,为孩子们播下了文化传承与探索求知的种子。当夕阳洒满活动室,团队整理行装悄然离场,这场斜桥社区的实践之旅,不仅是一次文化的传递,更是一场青春与童真交织的温暖相遇。它为古典诗词的传承与科普知识的普及,探索出了一条充满活力与希望的社区新路径。 
泰州7月7日电(通讯员华赟子)
 
实践报告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