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神州大地落地生根,绿色发展已从口号变为亿万中国人的行动自觉。这个夏天,我参与了以“绿色中国,你我共同前行”为主题的社会调研活动,走过城市社区、田间地头与工业园区,在观察与访谈中触摸中国绿色转型的脉搏,更深刻体会到“共同前行”四个字的千钧重量。
调研首站是城郊的生态湿地公园。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废弃的采矿区,沟壑纵横、污水横流。如今站在观景台眺望,芦苇荡随风起伏,灰鹤掠过水面,几位老人正在步道上打太极。负责园区管理的张主任告诉我们,这片区域的修复动用了“政府+企业+村民”的三方力量:政府规划资金,企业提供生态修复技术,村民则参与植被养护和景区服务。“以前谁愿意来啊?现在周末游客能有上千人,我们守着‘绿饭碗’,日子比以前挖煤踏实多了。”一位正在清理垃圾的大爷笑着说。这让我明白,绿色发展不是单方面的投入,而是能让参与者共享成果的良性循环。
在老旧小区的调研则让我看到了“微小行动”的力量。我们走访的幸福里小区,去年开展了“垃圾分类积分换礼品”活动。起初,不少居民觉得麻烦,居委会的李阿姨就带着志愿者挨家讲解,还在垃圾桶旁守了三个月。如今,小区的厨余垃圾分出率从15%提升到60%,居民王奶奶的积分已经换了三桶食用油。“以前扔垃圾随手一丢,现在看孙子画画都知道‘这个是可回收的’。”王奶奶的话道出了习惯养成的过程。原来环保不是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藏在每个人的举手投足间,需要耐心引导,更需要持续坚持。
最触动我的是在新能源企业的见闻。在一家光伏电池生产车间,我们看到原本会造成污染的硅料边角料,经过技术处理后变成了路灯的原材料;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被回收用于员工宿舍供暖。“环保和效益不是对立面,关键在技术创新。”企业负责人的话让我深思。调研中我们发现,当地政府通过税收优惠、人才引进补贴等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环保投入,而企业的绿色转型又带动了周边物流、安装等产业链发展,形成了“政策引导—企业转型—就业增收”的正向闭环。这印证了“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只有让环保与发展同频共振,才能凝聚起更持久的动力。
十几天的调研结束了,我带着满满的收获返程。曾经以为“绿色中国”是新闻里的概念,如今却真切感受到它就在你我身边:是社区里认真分类的垃圾桶,是田野间茁壮成长的生态林,是工厂里不断升级的环保设备。它不是某个人、某个群体的责任,而是需要政府、企业、公众各司其职、协同发力的系统工程。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或许不能立刻改变环境,但可以从节约一度电、少用一个塑料袋做起;或许没有能力研发环保技术,但可以主动学习绿色知识,向身边人传递环保理念。就像调研中一位村干部说的:“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绿色中国也是一点点干出来的。”
绿色中国的蓝图已经绘就,而我们每一个人的行动,都是这幅画卷上不可或缺的色彩。唯有你我并肩前行,方能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中国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