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纸裁古韵,故事传文脉
在山东省聊城市鱼山镇的暑期课堂上,烟台大学“烟育菏梦”支教队始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实践。从孝道故事的娓娓道来,到红纸剪刻的指尖传承,再到乡土文化中传统基因的挖掘,队员们用贴近乡村生活的方式,让孩子们在课堂里触摸传统文化的温度。
孝道故事与《弟子规》:美德在倾听中扎根
7月15日傍晚的传统文化课堂上,支教队特邀东阿县专业宣讲员走进教室,以“孝”为核心展开教学。课堂从“黄香温席”“王祥卧冰”两个经典故事切入:宣讲员用通俗的语言讲述黄香幼时为父暖床、王祥为母求鲤的细节,结合动画演示让故事更生动。当讲到“王祥卧在冰上融化寒冰”时,教室里格外安静,二年级学生王念慈悄悄问身边的队员:“他不冷吗?”队员顺势引导:“因为他爱妈妈呀,就像你们帮奶奶捶背、帮爸爸拿东西一样,都是孝心。”

图为宣讲员进行孝道讲解队员李健哲摄
故事讲完后,队员们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孝亲经历。,从“帮妈妈择菜”到“给奶奶读故事”,朴素的分享让“孝”从典故走进日常生活。最后,全体学生齐声朗诵《弟子规》选段,“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的童声在教室里回荡。
剪纸课:红纸剪刻里的传统纹样
7月16日午后的剪纸课,是孩子们最期待的传统文化课堂之一。课前半小时,队员们就将红纸裁剪整齐,准备好安全剪刀——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特意将部分彩纸提前折出基础折痕。课堂从展示传统纹样开始:讲台上摆放着“春”字窗花、喜鹊登梅图案,队员马老师指着图案说:“这些是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过年时贴在窗户上,又好看又吉利。”
教学从“三折法”基础技巧开始:马老师示范将正方形红纸对折三次,压出清晰折痕,“沿着边缘剪,别剪断边角,展开就会有对称的花纹。”起初,有的孩子把纸折成了长方形,剪出的线条歪歪扭扭;有的剪刀捏得太用力,彩纸边缘成了“小蛇形”。队员们便蹲在课桌旁,手心覆住孩子的手背,带着他们调整角度,“像给纸修刘海儿一样,慢慢剪”。
随着课堂推进,“沙沙”的剪纸声成了主旋律。五年级的唐金泽专注地剪出一朵八瓣花,展开时举得高高的,眼睛亮得像藏了星星;两个扎羊角辫的女生合作剪“福”字,虽然边缘不够光滑,却互相拍手叫好;最角落里的小男孩在对称花纹间隙剪了几个小圆孔,阳光透过孔洞落在地上,成了一串跳动的光斑。

图为学生剪纸作品队员李健哲摄
课程结束时,教室后墙成了“传统纹样展示区”:红色的“春”字居中,周围环绕着黄色五角星、绿色柳叶纹、粉色爱心,还有孩子们剪的小鱼、小花。这些稚嫩的作品,把剪纸这门千年技艺的种子,悄悄种进了孩子们心里。
乡土文化中的传统基因:从鱼山传说到阿胶印记
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止于经典,更藏在乡土里。支教队将鱼山镇本地的传统元素融入多门课程,让孩子们从身边事物中感受文化的根脉。
语文课上,“我的家乡”主题教学自然延伸到地方传说。队员引导学生分享“鱼山传说”——相传三国时期曹植曾在此创作,山上至今留有相关遗迹。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从“山上的石头像鱼”讲到“曹植的故事”,队员们便顺势补充:“这些故事是咱们鱼山镇的宝贝,就像课本里的古诗一样,要记在心里。”
美术课上,传统元素成了创作的灵感。7月22日的美术课上,队员们给每张画纸印上空白花瓶轮廓,让孩子们“把家乡最美的传统东西画进去”。有的孩子在瓶身画满荷花——黄河岸边的荷花是鱼山镇的夏日一景;有的画了鱼山剪影,山顶加了个小亭子,“那是曹植文化园”;还有个女生画了冒着热气的小锅,旁边标着“阿胶糕”,“奶奶说这是咱东阿的好东西,能补身体”。这些作品里,乡土与传统自然交融,成了孩子们对“家乡文化”最直观的表达。

图为学生美术课作品队员李健哲摄
此外,数学课的“生活场景教学”也融入传统印记。队员们用“分玉米”“算阿胶产量”等例子讲解运算,“李爷爷家有x千克阿胶,送给亲戚30千克,还剩80千克,原来有多少?”这些题目让孩子们在解题时,也悄悄记住了家乡的传统特产。
从《弟子规》的朗朗童声到红纸上的对称花纹,从孝道故事到乡土传统印记,烟育菏梦支教队的传统文化课堂,没有复杂的理论讲解,却用孩子们能懂的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在了实处。当孩子们举着自己剪的“福”字欢呼,当他们在作文里写下“要像黄香一样孝顺”,这些瞬间都在证明:传统文化的种子,已悄悄在童心扎根,等待未来长成参天大树。
通讯员王佳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