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线牵动千年缘:广陵学子运河畔的"偶"遇手记
“偶翁一舞妙如神,引得游人笑满唇。”炽热的骄阳点燃暑期的热情,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好奇,实践团队踏上了扬州杖头木偶戏的研究之旅。此次实践,不仅对这一古老的非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收获了许多珍贵的回忆和深刻的感悟。6月20日,一次“数字焕新非遗彩,匠心续写古韵长”的实践活动因此而生,实践团队来到了大运河博物馆,通过参观博物馆探秘木偶戏文化,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传统艺术奇幻世界的大门,探寻着那藏在木偶背后的千年文化密码。
踏入扬州大运河博物馆第七展馆,“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个大字如同一束光,照亮了这片承载着古老文明的天地。大运河,这条孕育了无数灿烂文化的母亲河,以其奔腾不息的姿态,滋养出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韵悠长,匠心传承。随后实践团队走进木偶戏展地,一组精美的提线木偶和杖头木偶引人注目,团队成员们立刻围拢过去,认真地研究起来。杖头木偶靠三根操纵杆控制,演员一手持主杆,两手持侧杆,能让木偶做出各种复杂动作;提线木偶则通过木偶身上的线来操纵,这些线少则五六根,多则二三十根,能展现出细腻的表演。在了解分类后,成员们继续深入探索木偶戏的起源与制作流程。扬州杖头木偶戏历史悠久,起源可追溯到汉代,历经岁月变迁,不断发展完善。制作一个木偶,工序十分繁杂,从选材、雕刻、彩绘到组装,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紧接着是杖头木偶戏中《西游记》和《嫦娥奔月》的精彩陈列。《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形象栩栩如生,孙悟空的机灵、猪八戒的憨态可掬、沙僧的忠厚老实以及唐僧的慈悲为怀,都通过木偶的形态展现得淋漓尽致。《嫦娥奔月》的木偶造型精美,嫦娥仙子身着飘逸的长裙,衣带随风飘动,仿佛真的在月宫翩翩起舞。这些栩栩如生的木偶,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精妙绝伦,木偶不仅仅是一门技艺,更是艺术家们心血与智慧的结晶。
参观结束后,团队成员准备面向大运河博物馆的市民分发木偶戏调查报告。一位市民在接过报告时,就像打开了话匣子一般分享与其木偶戏的深厚情缘。也有市民在接过调查问卷时对木偶戏感到好奇,如同发现了一处神秘的宝藏。在发放问卷的过程中,团队成员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年轻人虽然对木偶戏感到新鲜和好奇,但真正了解其内涵和历史的并不多。这也让成员们意识到,传承和推广木偶戏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这次关于扬州杖头木偶戏的暑期社会实践,就如一场奇妙的文化之旅。实践团队在博物馆里触摸着历史的脉络,在与市民的交流中感受着这门艺术的温度。扬州杖头木偶戏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不仅仅是一种表演形式,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有更多的勇敢的守护者,关注和喜爱扬州杖头木偶戏,让这颗传统文化的明珠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继续闪耀着耀眼的光芒,让这古老的艺术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绽放着生机与活力。
作者: 王喆 毛红尹 来源:扬州大学广陵学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深耕乡土探实情 资助调研筑梦行
- 为深入学习贯彻资助政策育人成效的精神,胡杨筑梦宣策团于7月1日至7月7日在阿拉尔各社区以实地调研、采集、宣讲三维联动,推动国家资助
- 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