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加快,科技下沉成为连接城乡、赋能基层的重要纽带。为让乡村儿童近距离触摸人工智能的温度,播撒科技探索的种子,7月6日上午,怀化学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软件学院)“数字萤火虫”实践团于麻阳苗族自治县兰村乡椒林村开展“AI创意工坊”课堂。本次课堂通过动手实践,带领孩子们探索人工智能的功能,让科技的种子在乡土间生根发芽,推动科技教育在乡村地区的普及与发展。
温故知新,筑牢AI认知基石
课堂伊始,实践团队员引导孩子们重温上一堂AI课程中接触到的各种AI软件,快速唤醒对AI的初步认知,自然过渡到本次课程的深度探索情境当中,为后续的课程奠定了基础,让孩子们以更自信的状态投入AI世界的探索。

图(一)小朋友回顾AI知识(廖精强摄)
创意绽放,AI画笔绘童心
课程第二环节聚焦AI在画作修复与创作领域的应用。实践团通过对比展示,让孩子们直观感受AI修复老旧画作的效果——原本褪色的画面重新焕发出生机起来;随后以乐高模型类比讲解AI的核心原理:数据训练如同收集积木,扩散模型则是组合过程,让AI抽象的技术变得通俗易懂。在实践队员们的协助下用AI绘画软件创作,孩子们的创意借助AI技术具象呈现出来。

图(二)共同制作AI图画(唐琼摄)
文思泉涌,AI妙笔续童梦
第三环节围绕AI的故事创作功能展开。实践团通过实例向孩子们展示AI能快速地捕捉奇思妙想,让文字创作更高效。教学环节特别设计“故事接龙”板块,实践团队成员首先提供故事开篇作为创作引导,随后指导学生运用人工智能辅助创作工具,结合自身想象力进行故事续写,最终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创作成果。在作品展示环节,孩子们踊跃分享创作心得。他们可以体会到,AI就像一位灵动的文字精灵,不仅优化了文字表达,更让他们明白:科技是激发创意的催化剂,能让天马行空的想象跃然纸上,绽放出更绚丽的光彩。

图(三)小朋友分享续写故事(廖精强摄)
编程智光,AI代码筑梦
第四环节为“代码编程与人工智能的碰撞”,实践团展示AI在游戏构建中的能力。开篇呈现用AI生成的“数字迷宫”“吃豆人”等游戏代码,运行时游戏角色的灵活移动,直观地感受到AI对创作者意图的精准理解与代码生成能力。随后孩子们在志愿者指导下用AI创作小游戏,深化了“科技服务创意”的认知。
课程最后,实践团将AI与孩子们熟悉的动画角色“熊二”结合起来,通过技术赋予其特征与交互功能,构建可互动的AI形象。屏幕上的“熊二”憨态可掬、回应亲切,让孩子们惊喜不已。这一具象化形态让AI变得可感可知,孩子们通过互动,明白科技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能够融入生活的工具;此环节缩短了孩子们对科技的认知距离,为未来的学习埋下了兴趣种子。

图(四)引导小朋友与AI对话(代义敏摄)
本次“AI创意工坊”通过课堂实践,让孩子们在操作中认识到AI的功能,感受到科技的魅力。“数字萤火虫”实践团将继续秉持“科技下乡、服务童心”理念,开发贴合孩子们需求的课程,让AI之光照亮乡土,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助力孩子们在科技的陪伴下茁壮成长,让每一颗童心都能与人工智能时代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