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河海大学法学院学子”三下乡“ | 聚焦碳汇司法实践,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发布时间:2025-07-06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河海大学法学院学子”三下乡“ |聚焦碳汇司法实践,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国家战略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提出更高要求。灌南县人民法院长期致力于农村环境治理法治化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资源,并积极与河海大学等高校协作,在灌河流域环境资源法庭设置环境资源法教学科研实践基地。促进法学教育与司法实践的双融双创。
  2025年7月4日,河海大学法学院“法润绿野,源护河海”低碳调研实践团前往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对灌南县人民法院及灌河流域环境资源法庭展开实地调研与交流访谈。
  下午两点四十许,实践团抵达灌南县人民法院,在法院人员杨文的引导讲解下参观了灌南县人民法院院史陈列馆。在院史陈列馆中,通过文字资料、历史照片及实物展品等多种形式,实践团了解了灌南法院自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也认识到灌南县法院在法治道路上的不懈努力与突破创新。


图为讲解员杨文为实践团成员讲解灌南县人民法院院史陈列馆

  随后,实践团来到灌河流域环境资源法庭,受到蒯舒专员、孙中正法官助理等人的接待,并先后参观了环境资源审判实践展厅、法庭中间库和智慧法庭。环境资源审判实践展厅的视频和图文并茂的展板全方位展示了灌河流域环境资源法庭在灌南模式下的工作成果和典型案例;作为无纸化法庭代表的中间库体现了信息化时代下案件卷宗的存储与管理流程的新模式;智慧法庭的参观则进一步加深了团队成员对司法审判工作的认识。
  江苏在全国率先构建了以南京环境资源法庭为核心的9+1环境资源审判体系,灌河流域环境资源法庭的“灌南模式”,则实现了以河海生态功能区专业化司法保障模式,并通过案件审理、生态修复、法制宣传等手段,强化环境资源保护的法律实践,推动灌南县生态文明建设。


图为蒯舒专员为实践团成员讲解环境资源审判实践展厅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智慧法庭

  下午三点五十左右,实践团成员与灌河流域环境资源法庭等人在图书阅览室成功开展“海洋碳汇司法适用路径”交流研讨会,灌南县人民法院专职委员蒯舒、环资庭庭长高涛、环资庭法官助理卜一欣、环资庭法官助理孙中正和公务员何雨润出席本次交流研讨会。
  围绕海洋碳汇司法适用的主题,实践团从司法实践现状、制度性障碍分析、立法路径建议和经典案例经验四个维度分别提问,环资庭的法官们结合自身办案经验和陈某明非法捕捞水产品一案对问题进行耐心解答。法官们分析了当前碳汇认购案例较少和实施阻力较大的司法实践现状,指出推广碳汇认购所存在的计算量化和制度构建两大痛点,他们表示:希望建立更加完善的碳汇交易机制,助力环境资源审判的具体实现,为践行“双碳”政策提供坚实的司法后盾。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灌南县环境资源法庭开展交流研讨

  最后,实践团前往大鱼岛生态司法修复基地进行实地参观学习,灌河流域环境资源法庭孙中正法官助理通过法治宣传栏的经典案例解读,向实践团介绍了灌河流域环境资源法庭在环境保护、蓝碳认购等方面的司法成果。


图为孙中正法官助理在大鱼岛生态司法修复基地为实践团讲解经典案例

  本次对灌南县人民法院的调研访谈采取“高校+司法机关”的模式,让团队成员对碳汇认购有了新的认知突破,启发了团队成员在环境资源法律实践领域的深入思考,为后期将调研成果转化为社区普法宣传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信息知识,也为实践团的进一步研究指明了现实方向。同时,本次调研访谈探索出青年参与双碳战略的新路径,以法学大学生的三下乡实践了解碳汇交易制度问题,彰显了大学生在环境治理中的专业价值。
  未来,实践团也将持续关注该问题,开展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力图找出实际可行的问题解决方案,以"专业调研-问题发现-方案提出"的闭环实践模式,在服务国家绿色低碳战略需求的同时实现高校实践教育与社会服务的深度融合,用高校力量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奋力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环境资源法庭人员合影


图为实践团在大鱼岛生态司法修复基地合影

撰稿 | 练文静
图片 | 灌南县人民法院 姜拼并
作者:练文静 来源:河海大学“法润绿野,源护河海”实践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重庆移通学院学子入乡教学直播助农共绘丁山杨梅新图景
  • 河海大学法学院学子”三下乡“ |  聚焦碳汇司法实践,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 青春力量筑防线,安全排查护商铺
  • 7月3日,江西师大“皂梦前行”实践团深入上饶皂头老街,逐户开展消防安全排查与店铺信息统计,发现隐患、普及知识,筑牢商户安全防线。
  • 07-06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