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光·圆梦”支教团启程!匠心育未来,青春助成长
7月5日上午在河南科技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的会议室里,一场别开生面的支教出征仪式正在举行。"植光·圆梦"支教团的成员们整齐列队,每个人的眼中都闪烁着期待的光芒。本科生办公室副主任要航老师站在队伍前方,带领全体成员郑重宣誓:"我们将以专业传递知识,用爱心播种希望,让每一颗童心都能绽放光彩!"宣誓声在会议室里回荡,宣告着这场教育接力正式拉开序幕。

仪式结束后,支教团首先前往洛阳轴承集团开展实践学习。这个特别的安排蕴含着要航老师的良苦用心:"我们不仅要带去知识,更要带去一种精神,一种态度。"在前往轴承集团的路上,要航老师向队员们详细讲解了此行的目的和意义,希望大家能从工业制造中汲取教育智慧。
走进洛阳轴承集团的精密加工车间,队员们立即被眼前的景象震撼。现代化的数控设备整齐排列,机械臂精准地抓取着零件,工人们专注地操作着各种仪器。要航老师带领大家来到一台正在运转的数控磨床前,指着显示屏上的数据说:"这台设备的加工精度达到0.001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的七十分之一。我们支教也要有这样的精细态度,对每个孩子都要因材施教。"
在质量检测中心,一个因0.05毫米误差被淘汰的轴承引发了队员们的深思。质检员解释道:"这样微小的瑕疵在普通情况下可能不会被发现,但在高速运转时就会造成严重后果。"要航老师立即抓住这个教育契机:"教书育人也是如此,我们忽视的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队员们纷纷点头,在笔记本上记下这个深刻的启示。
参观结束后,要航老师组织大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队员们结合所见所闻,提炼出支教的三大准则:首先是课前准备要做到"三查"——查教案是否完善,查教具是否齐备,查学情是否掌握;其次是课堂教学要做到"三精"——精讲重点难点,精练关键技能,精准互动交流;最后是课后跟进要做到"三访"——访学生学习效果,访家长反馈意见,访教师改进建议。
带着轴承厂的启发,团队驻地开始了紧张的课程设计工作。要航老师提出要将工业智慧转化为教育实践,开发出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经过两天两夜的奋战,一套融合工业理念与农业特色的创新课程终于成型。
最引人注目的是"生命轴承"STEM课程。这套课程巧妙地将轴承零件与植物学知识相结合,学生们可以用轴承组装简易离心机来演示植物细胞分离,通过对比麦秆维管束与轴承结构的相似之处来理解力学原理。要航老师亲自示范课程设计:"我们要让抽象的知识变得触手可及,让复杂的原理变得生动有趣。"
"循环农业"实践课则充分体现了环保理念。队员们设计出利用废旧轴承制作自动灌溉装置的课程,还开发了"可观测式"堆肥系统。要航老师在指导时说:"这不仅是在传授农业技术,更是在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方式。"
此外,团队还精心策划了"工匠精神"主题班会。通过轴承制造过程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们探讨"精益求精"的深刻内涵。要航老师特别设计了"我的精度故事"分享环节,鼓励学生们讲述自己在学习生活中追求完美的经历。

这支充满活力的支教团队即将踏上征程,他们带去的不仅是知识和技术,更是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正如要航老师所说:"教育是点燃火种,而非填满容器。我们要让每个孩子都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找到人生的方向。"首批融合工业理念的教学物资已经准备就绪,包括由轴承厂捐赠的教具原料和团队研发的教学套件,即将运往支教学校。
(供稿:"植光·圆梦"支教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