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指尖技艺,护绿水青山——武夷山国家公园里的非遗青春行
追寻领袖思想光芒,感悟绿色发展伟力
为深刻领会、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青山两不负”的生态文明思想,探寻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的生动实践,武夷学院社会实践团队7月1日专程奔赴武夷山市上梅乡,开展深度调研学习。师生们深入竹海环绕的村落,探访蓬勃发展的竹企作坊,与当地竹农、产业带头人面对面交流,实地考察竹资源培育、精深加工、文旅融合等全产业链条。通过沉浸式体验,团队真切了解到一根翠竹如何撬动一方经济,见证“绿竹”变“金竹”的生态惠民新路径——正是上梅乡立足资源禀赋,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漫山竹林成为百姓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有力印证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此次追寻领袖足迹的社会实践,不仅深化了青年学子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精髓要义的理解,更坚定了大家投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信念,为上梅乡、为武夷山、为更广阔天地书写“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壮美篇章汲取了澎湃的青春力量。
探秘水土生态屏障,共筑绿色守护根基
武夷学院与香港大学的学生相聚一堂,开启了关于水土保持的学习。
武夷学院的老师带领香港大学的同学们参观武夷学院水土保持基地,首先为同学们介绍了基地的建设背景与研究方向。武夷学院植物水土保持基地依托武夷山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致力于研究不同植物在水土保持中的作用机制,探索高效的生态修复技术。老师们生动讲述了基地近年来在植物水土保湿领域取得的科研成果,这场武夷山生物多样性保育实习的活动当中,让香港大学的同学们对基地的科研实力与社会价值有了认识。

探寻竹链绿色延伸,匠心青山点绿成金
在活动现场,武夷学院实践队与香港大学师生沉浸式学习竹编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从坎竹、刮青、破竹、分条等严谨的竹子前置处理工序,到亲手编织手环、小船、竹篮等竹艺品,参与者们全程体验了由一根毛竹蜕变为精美艺术品的完整过程。在工匠师傅的悉心指导下,两岸学子不仅亲身感受了传统竹编的精湛技艺,更通过这“沉浸式课堂”,深刻见证了当地竹产业的蓬勃发展。他们观察到,竹产业已突破传统的原材料供应模式,通过延长产业链、进行精深加工(如制作工艺品、生活用品等),将生态资源有效转化为经济价值,生动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学子们手中的每一件竹编作品,都承载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劳动结晶,成为生态富民的微观印证。原本看似简单的竹制品,在反复实践中才得以成型,这份来之不易的成果,让参与者们更加珍视其蕴含的文化与生态经济价值。


聆听竹乡奋进心声,见证产业焕新图景
在上梅明笋制作技艺手工坊,这座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的殿堂,武夷学院社会实践小队与香港大学师生,同坚守技艺的非遗传承人及手工艺人齐聚一堂。在与师傅们的深入交谈中,师生们真切感受到了竹产业发展为当地带来的可喜变化。师傅们不仅娴熟于竹编技艺,也传承着古法制作笋干的智慧。他们欣喜地分享着:竹产业不断焕发新生机,不仅为他们提供了稳定的生计来源,更通过延长产业链、融入创新设计,使得竹制品价值得到显著提升。尤其令人振奋的是,传统竹编正积极拥抱时代潮流,通过创新产品形态、拓展应用场景,为古老的技艺注入了澎湃的新鲜血液,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这份来自生产一线的“创新之火”与“活力之源”,让在场的青年学子深受触动。大家围绕竹编技艺的深厚历史与未来发展路径热烈交流,共同探讨如何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发扬光大,让更多非遗项目走进现代生活。这次对话,不仅是一次技艺的探访,更是一次深刻的感悟——师生们亲身体验并理解了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中,传统产业如何通过创新驱动实现伟大变革。活动尾声,全体参与者合影留念,定格下两岸青年携手探索非遗传承与产业振兴的珍贵瞬间。
践行两山思想引领,见证竹乡振兴新篇
本次上梅之行,不仅是一次生动的生态文明实践课,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青年学子们通过沉浸式探访竹产业链条,亲见“绿竹生金”的生动实践,切身感悟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思想伟力。武夷山竹产业依托生态优势,通过创新驱动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实现了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有机统一,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鲜活样本。追寻领袖足迹,感悟伟大变革,两岸青年将带着这份对绿色发展道路的坚定信念,自觉担当起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使命,让青春在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中绽放绚丽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