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安徽中医药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小组走进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探访陶氏烧烫伤疗法第四代传人陶留业主任。深度了解这一非遗技艺的实践、发展与创新。作为非遗技艺的守护者,陶主任以“守正创新”为笔,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为无数患者点亮了保肢希望。
采访伊始,陶主任先介绍了一种传统的中药炮制工艺,通过小火慢熬提炼草药精华。他回忆,幼时总爱蹲在爷爷身旁,看草药在小火炉中慢慢熬煮、提炼,“药汁滴落的声音,比任何故事都动听。”这份对药炉的亲近,成了他传承技艺最原始的动力,“家族的手艺不是突然学会的,是从小到大的熏染,是刻进骨子里的热爱。”

(图为淘主任介绍传家宝——古法制取膏剂装置,谢俊供图)
随后,陶主任带领学生走进病房,与患者及家属亲切交谈。病床上的患者日渐康复,家属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这无疑是对治疗效果的最佳肯定。面对众人,家属激动之情溢于言表,盛赞陶氏法的神奇疗效。这一传统疗法在新一代传人手中继续焕发生机,为烫伤患者带来康复的希望,也生动展现了传统医学技艺的独特魅力与强大生命力。

(图为陶主任在病房中与患者家属交谈,家属喜笑颜开,陈乐供图)
谈及陶氏疗法的临床实效,陶主任翻开病例本,讲述了个“化险为夷”的故事。一位上海患者,双足十趾已截,另一足面临截肢,上海医院给的建议是要截脚,他就说他不截了,要尝试一下陶氏的这个治疗方式,专程坐飞机就过来找陶主任。而陶主任的团队通过中医清创、VSD负压吸引、中药促肉芽生长、点状植皮等综合治疗,最终让患者带着完整的双足康复。“这些病例不是偶然,是中医‘去腐生肌’理念的实践,是中西医结合的力量。”陶主任说。

(图为陶主任为同学们讲解病例,陈乐供图)
在会议室的深入交流中,陶主任围绕陶氏疗法的非遗传承之道展开了详尽阐述。谈及这门技艺的核心密码,他首先提到药纸与膏方的协同作用——陶氏烫伤膏作为非遗技艺,与治疗时配合使用的另一项非遗药纸形成了独特的“黄金搭档”:急诊期将药膏涂抹于特制药纸湿敷创面,快速构建湿润抑菌环境;中期换用加棉纱布块,通过药物气体促进肉芽生长;后期加压包扎以预防疤痕增生。两张非遗技艺的“网”,共同织就了创面修复的“保护盾”。
对于日常烫伤的科学处理,陶主任着重强调了“冲脱泡盖送”的五字要诀——即立即用凉水持续冲洗15-20分钟散热,小心脱去衣物避免二次损伤,将肢体浸入凉水继续降温,用干净纱布覆盖创面,最后及时送医。他特别指出正确的院前处理能显著降低损伤深度,为后续治疗争取关键时间。
“治疗别人不治的,挑战别人不敢的。”从民间走入医院体系,陶主任坦言曾遇许多困难和质疑,但我们用疗效赢得尊重。团队始终坚持治疗“脏臭难”的疑难创面,如高龄压疮、糖尿病足坏疽等被其他科室放弃的病例。“每治好一个被放弃的创面,医生的成就感就是最好的粘合剂。”如今,越来越多西医外科医生主动加入,正是因为见证了中医在创面修复中的独特疗效。他语重心长地呼吁青年学子:“当老龄化社会带来慢性创面激增,那些‘没人愿治’的伤口,正等待你们用兴趣和坚持去守护。”

(图为会议室里的访谈,陈雨丰供图)
最后,陶主任展望传承未来时目光坚定:“陶氏疗法不仅是治病的技艺,更是中华古典医学的文化瑰宝。我们守护着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却绝非‘一招鲜吃遍天’。唯有坚持中西医结合、守正创新,才能让这门手艺走得更远更稳,为更多患者带去希望。”(通讯员陈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