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河海大学学子深入秦淮非遗体验中心开展文化传承实践

发布时间:2025-06-30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2025年6月29日,河海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学院"南京慈善非遗文化传承"社会实践团队一行4人走进江苏省南京市秦淮非遗体验中心,开展了为期两天的文化调研与实践活动。此次实践以"非遗文化保护与创新"为主题,通过实地探访、深度访谈、互动体验和公益宣传等多种形式,深入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与发展路径。
  步入秦淮非遗体验中心,团队成员立即被浓厚的文化氛围所包围。在金陵金箔展区,薄如蝉翼的金箔在灯光下熠熠生辉。"这些金箔厚度仅0.12微米,相当于头发直径的百分之一,需要经过12道工序、数万次捶打才能完成。"讲解员详细介绍道。团队成员易凌霄仔细观察后感叹:"匠人们用最简单的工具创造出如此精妙的艺术品,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令人敬佩。"

(图为秦淮非遗体验中心工作人员进行讲解    蒋思恬 摄)
  秦淮灯彩展区同样引人注目。传统荷花灯清新淡雅,创意生肖灯活泼灵动。团队成员注意到,今年的生肖灯融入了现代设计元素,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更符合当代审美。"我们每年都会推出新设计,既保留传统技艺,又加入创新元素,让灯彩艺术与时俱进。"灯彩艺人王师傅向团队介绍道。

(图为顾业亮大师所做的秦淮灯彩   蒋思恬 摄)
  在南京云锦展区,团队成员被"寸锦寸金"的华美织物所震撼。云锦传承人张师傅现场演示了复杂的织造工艺:"云锦采用'通经断纬'的织造方法,一天只能织5-6厘米。图案设计需要提前半年准备,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实践第二天,团队深入参与了多项非遗体验活动。在微雕工作坊,年过七旬的微雕大师正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上雕刻山水画。只见他手持细若发丝的刻刀,屏息凝神,在放大镜下精准运刀。"微雕讲究'意在刀先',下刀前必须胸有成竹。"李老先生边示范边讲解。团队成员鲁天依尝试后表示:"手稍微一抖就会前功尽弃,这种专注力和稳定性需要数十年的修炼。"

(图为微雕大师正在制作微雕   易凌霄 摄)
  在云锦体验区,团队成员亲身体验了简单的织造工序。"看似简单的动作,要做到精准到位却非常困难。"队长蒋思恬在尝试后感慨,"每一针每一线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团队还采访了多位非遗传承人,了解传承现状与发展困境。金箔技艺传承人陈师傅坦言:"现在愿意静下心来学习传统工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很多技艺面临失传风险。"秦淮灯彩传承人王师傅则表示:"我们正在尝试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文创产品,让非遗'活'起来。"
  实践结束后,团队将调研资料整理成《秦淮非遗传承现状与发展建议》报告。报告详细记录了各项非遗技艺的特点、传承现状,并提出了"非遗进校园""数字化保护""文创产品开发"等具体建议。"我们希望这份报告能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参考,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蒋思恬表示。
  此次实践活动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认识到传承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非遗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体现。"鲁天依在实践日记中写道,"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有责任为文化传承贡献力量。"
  未来,河海大学计划与秦淮非遗体验中心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组织学生参与非遗保护实践。同时,将在校园内开设非遗文化选修课,邀请传承人进校园授课,让更多学生有机会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
  通过此次实践,河海大学学子不仅深入了解了非遗文化的精髓,更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文化传承的使命。他们表示,将继续关注非遗保护,探索更多创新传播方式,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作者:河海大学蒋思恬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社会变迁描时代剪影,共富愿景绘民生新图——暑期社会实践团赴绍兴柯桥
  • 城巷中的悲喜柔情—“柯桥坊聚富,共富景焕新”暑期社会实践团赴绍兴柯桥
  • 《用脚步丈量温度,以真心传递温暖》——三下乡实践日记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