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
三下乡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
摘要:
“三下乡”社会实践作为高校服务社会、青年学子锤炼才干的重要载体,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中扮演着独特而关键的角色。本文聚焦“三下乡”活动在促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中的实践成效与现存挑战,探讨其深层价值。研究发现,“三下乡”活动为乡村注入了活力与新知,但在长效机制构建、专业深度匹配、资源有效整合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为此,本文提出深化校地合作、推动项目化运作、强化科技文化赋能、构建多元支持体系等优化路径,旨在提升“三下乡”服务乡村振兴的精准性、系统性与可持续性,推动高校智力资源与乡村发展需求深度融合,实现青年成长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
关键词: 三下乡;社会实践;乡村振兴;大学生;教育帮扶;文化传播;长效机制
一、 绪论:时代召唤与青年使命的交汇
“三下乡”活动(文化、科技、卫生下乡)自实施以来,已成为连接高校与乡村、理论与实践、青年学子与国情民生的重要桥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一国家重大战略背景下,“三下乡”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与历史使命。一方面,乡村亟需人才、技术、文化等要素的持续注入以实现全方位振兴;另一方面,高校作为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摇篮,拥有服务社会的责任与优势,青年大学生则蕴含着服务乡村、建设国家的巨大热情与潜能。因此,深入探究“三下乡”社会实践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独特作用、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对于提升活动效能、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二、 “三下乡”社会实践赋能乡村振兴的多维价值
1. 人才振兴的“催化剂”:
输入新鲜血液: 大学生下乡带来了新观念、新知识、新技能,直接缓解了乡村部分领域(如基础教育、信息化、短期项目管理)的人才短缺压力。例如,师范生支教补充了乡村薄弱学科师资,计算机专业学生为村民普及电商知识。
激发内生动力: 大学生与当地青年、留守儿童的互动交流,传播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开阔视野,有助于激发乡村青少年对知识和未来的向往,间接培育本土人才成长的沃土。如开展“大手拉小手”学业辅导、励志讲座。
搭建回流桥梁: 深入乡村的实践经历,使大学生真切感知乡村变化与发展潜力,增进对“三农”的情感认同,为未来有志于投身乡村建设的人才埋下种子,成为潜在的人才“蓄水池”。
2. 文化振兴的“传播者”:
弘扬主流文化:通过文艺演出、政策宣讲、主题墙绘等形式,生动传播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抵制不良风气。
挖掘保护乡土文化: 学生利用专业特长(如历史、民俗学、艺术设计)参与非遗项目调研、村落历史文化整理、特色农产品包装设计等,助力唤醒乡村文化记忆,提升文化自信与品牌价值。例如,为古村落制作数字化档案,设计推广特色民俗工艺品。
促进文明乡风: 开展卫生健康知识普及、法律咨询、环保宣传等活动,引导村民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3. 产业振兴的“助推器”:
科技支农惠农: 农学、园艺、电商等专业学生下乡,可开展农业技术指导(如病虫害防治、新品种推广)、电商技能培训、乡村旅游路线规划等,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如帮助农户开设网店销售特色农产品。
提供调研与策划:学生团队围绕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开展深入调研,形成有价值的调研报告、营销方案或发展规划建议,为地方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参考。
链接外部资源:高校师生团队可成为乡村对接高校科研成果、校友企业资源、市场信息的纽带。
4. 组织与生态振兴的“参与者”:
支持基层组织:*协助村“两委”进行文书整理、档案数字化、政策宣传材料制作等工作,提升基层治理效率;参与组织村民文化活动,增强基层组织凝聚力。
传播生态理念:开展环保知识科普、垃圾分类宣传、乡村环境美化行动(如“生态小屋”设计、环保手工坊),提升村民生态保护意识,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三、 现实困境与深层挑战
尽管成效显著,“三下乡”在深度服务乡村振兴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1. “蜻蜓点水”效应:时间短与长效性不足。 活动多集中于寒暑假,时间短暂(通常1-4周),项目刚启动或初见成效即告结束,难以形成持续深入的帮扶效应,与乡村发展的长期性需求存在矛盾。村民反映“刚熟悉就走了”、“很多想法没来得及落实”。
2. “水土不服”现象:供给与需求错位。 部分活动内容未能精准对接乡村实际痛点,存在“想当然”或“一厢情愿”的情况。高校专业优势、学生特长与乡村具体需求(如特定种养殖技术、乡村旅游运营、复杂手工艺传承)之间存在匹配度不高的难题。
3. “单兵作战”局限:资源整合与协同不够。** 活动多由高校团委或单个院系主导,与地方政府部门、涉农企业、公益组织、在地乡贤等力量的深度协同不足,资源(信息、技术、资金、市场渠道)未能有效整合,影响项目落地深度和广度。
4. “浅尝辄止”问题:专业深度与实践浮浅化。部分活动停留在表面化、形式化层面(如简单支教、文艺汇演、问卷调查),缺乏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乡村复杂问题的深度实践,学生能力锻炼和乡村实际收益有限。
5. 保障机制待完善:安全、经费与评价体系。下乡师生的安全保障机制需更健全;活动经费来源相对单一且不稳定;科学有效的成效评估和激励机制尚不完善,影响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和项目的可持续性。
四、 深化“三下乡”服务乡村振兴效能的优化路径
1. 深化校地协同,构建长效机制:
建立稳定结对关系: 推动高校院系、科研团队与特定县、乡、村建立长期稳定的结对帮扶关系,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权责和目标。
打造“产学研用”基地:在乡村设立长期的社会实践基地、科研工作站或成果转化基地,实现“三下乡”从“活动”向“项目”再向“事业”的转变。
实施“接力棒”计划: 设计跨年度、分阶段实施的项目,确保不同批次学生团队工作内容能有效衔接和深化。
2. 推动精准对接与项目化运作:
* 深入需求调研前置: 活动策划前,充分与地方政府、村委会、村民代表沟通,精准识别核心需求和优先事项。
* 强化项目设计与论证:基于需求,设计目标明确、内容具体、方法可行、预期成果清晰的项目方案。鼓励跨学科组队,提升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 引入项目管理方法:对重点项目实行全过程管理(立项、执行、监测、评估、反馈),确保项目质量。
3. 强化科技文化赋能,提升专业深度:
发挥高校科研优势:引导教师科研项目与下乡实践结合,推动先进适用技术(如智慧农业、环保技术、数字文旅)在乡村的示范应用与推广。
深耕文化传承创新:支持学生运用现代理念和技术(如数字媒体、文创设计)参与乡土文化的系统性挖掘、记录、保护、传播与创意转化,打造有影响力的文化IP。
聚焦关键领域突破:集中资源在乡村产业发展(如品牌打造、电商运营)、教育质量提升(如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治理能力现代化(如数字化工具应用)等关键领域进行深度服务。
4. 构建多元支持与保障体系:
拓展资源渠道:积极争取政府专项资金、企业社会赞助、公益基金会支持,设立“三下乡”专项基金。
完善安全保障 :健全安全预案,购买专项保险,加强行前安全教育和过程管理。
健全评价激励机制:建立科学多元的成效评估体系(兼顾过程与结果、短期与长期、学生成长与乡村受益),将下乡表现纳入学生综合评价、教师考核评优体系,对优秀项目和个人给予表彰激励。
搭建信息共享平台: 建立“三下乡”项目库、成果库、需求库和人才库,促进信息互通、经验交流与成果转化。
五、 结语: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青春华章
“三下乡”社会实践是青年大学生认识国情、奉献社会、增长才干的生动课堂,更是汇聚高校智慧力量、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渠道。面对新使命新要求,唯有突破短期化、表面化的桎梏,向精准化、长效化、深度化转型升级,才能真正释放其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巨大潜能。这需要高校、地方政府、乡村社区、社会力量以及青年学子自身的共同努力和协同创新。通过深化校地合作、精准对接需求、强化科技文化支撑、完善长效机制,让“三下乡”的足迹更深地刻印在广袤的乡土大地上,让青春之花在服务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绚丽绽放,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宏伟蓝图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大学生当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在“自讨苦吃”中砥砺成长,在乡村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奋力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青春华章。
作者:孙延森 来源: 中共中央 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山西大学生让非遗技艺年轻态
- 5月16日,2025山西省大学生“非遗正青春”校园演说大赛特色节目展演在山西大学音乐厅圆满落幕。
- 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