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寒假期间(1月28日至2月15日),来自东南大学的“护老行动”团队聚焦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实践队员陈炫宇以护工身份参与养老院日常护理工作,亲历从晨间喂药到夜间值班的全流程照护;同时,实践队员张相森还走访了重庆“小二家”家政公司,探索家政服务与社区养老的结合可能。另外,所有队员均进行了线下老人访谈,问询老人的真实情况。通过实地调研与深度访谈,团队聚焦失能老人护理、代际关系疏离、养老服务资源短缺等现实问题,为破解老龄化社会困境提供青年视角与创新思路。
这个寒假,小队成员陈炫宇以护工的身份走进贵州省赤水市同仁康养中心,亲历了养老院的日常运转,参与了从晨间护理到晚饭除夜间值班外的全流程工作。这座省级示范养老院以“医养结合”为特色,容纳了359位老人,其中失能、半失能群体占比近七成。陈炫宇的工作从清晨6点开始,与护理团队一起为老人喂药、准备早餐,再到协助老人活动、处理生活起居,直至深夜值班响应紧急需求。
每天清晨,他跟随护理员为老人测量体温、分发药物。7:30的早餐时间是一天中最忙碌的时段之一:为失能老人喂饭需格外耐心,需根据吞咽能力调整喂食速度;饭后清理餐具时,常有老人拉着他的手念叨家常。上午9点,他推着轮椅带老人到一楼大厅参加活动,手指操、红歌合唱的欢声笑语中,夹杂着护工们争分夺秒打扫房间的身影。下午的工作更需体力:为老人洗脚、翻身、更换尿不湿,每一次弯腰都让他深刻体会到护理工作的艰辛。
养老院里的饭菜,小组成员陈炫宇正在给老人喂稀饭 陈炫宇供图
养老院采用“多人一护”到“专人专护”的分级护理模式,陈炫宇主要负责一对多的基础照护。在参与医疗团队查房时,他发现医生会为每位老人定制康复计划,例如为中风患者设计关节活动训练,而护理员则需精准执行翻身频次、饮食禁忌等细节。这种“医疗-护理双线协作”的模式虽高效,却也暴露出人力紧张的问题:4名护工照护30位老人时,难免顾此失彼。
小组成员陈炫宇正在处理养老院日常工作 陈炫宇供图
这个寒冬,小队成员张相森穿梭于重庆的街巷,走进一家名为“小二家”的草创家政公司,试图从这片市井烟火中,探寻养老服务的新可能。七天里,他们背着清洁工具挤进老城区的电梯,跪在地板上擦洗陈年水垢,也在深夜的楼道里与兼职阿姨们分食烤红薯。这些片段拼凑出的,不仅是家政行业的生存图景,更是一份关于社区养老的启示录。
“小二家”的办公室藏在一栋居民楼里,三张办公桌、一墙清洁工具便是全部家当。经营者王姐坦言:“我们像包工头,接单、派活、验收,赚的是人力差价。”公司没有固定员工,全靠兼职群招募——重庆主城区的家政群里,每天滚动着“急招擦玻璃”的信息。这里没有职业门槛,60岁的退休阿姨与20岁的打工妹同擦一块玻璃,服务质量全凭责任心。
清晨九点,队员们跟随王姐驱车前往客户家。今天的任务是“精细开荒”——一套刚交付的毛坯房,满地水泥块和粉尘。四人分工明确:两人负责墙面除灰,一人擦洗柜体,我则蹲在地上用钢丝球对付瓷砖缝隙的顽固污渍。工具很简单:几瓶不明成分的清洁药水、一摞旧毛巾、一台二手吸尘器。王姐反复叮嘱:“角落要抠干净,客户会用手摸。”
擦洗窗户和吊顶的成员 供图张相森
中午蹲在楼道吃盒饭时,兼职李阿姨吐槽:“上次擦完吊顶,客户硬说玻璃有划痕,扣了200块工钱。”这行没有标准,全凭信任——或者说,全凭客户的心情。
“小二家”的账本赤裸裸地揭示着行业困境:80%收入用于支付人力成本,10%耗在交通与物料上,利润薄如刀片。为节省开支,王姐从不雇专职司机,自己既是老板又是司机;清洁药水兑水使用,毛巾洗到发硬才肯丢弃。即便如此,客户仍会对比网上的“9.9元开荒套餐”压价。“我们像陀螺,转得越快,陷得越深。”王姐苦笑着总结。
图为采访者与老人的合影 供图黄子淇
寒假期间,我们团队还满怀热忱地投身于“护老行动”,通过深入的线下采访,与众多老人面对面交流,走进他们的生活与内心世界,探寻老龄化社会下养老生活的真实面貌。
在采访对象的选择上,我们力求广泛且具代表性。有来自江苏无锡的唐奶奶,退休前是医务工作者,如今她依然坚守在推拿岗位,以及在河南农村生活了一辈子的王奶奶,大半辈子都在土地上辛勤耕耘。这些老人职业、地域、生活背景各不相同,为我们展现了老年群体丰富多样的生活状态。
目前,东南大学的“护老行动”实践团队仍将继续为护老事业添砖加瓦。
( 通讯员 黄子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