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三下乡”,见证家乡农业新飞跃作为一名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学生,我们怀揣着对家乡发展的热忱,深入探寻家乡莘县特色农业种植产业的奥秘。这次调研,让我们对家乡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深刻感受到乡村振兴战略在这片土地上释放的强大能量。
踏入莘县的田间地头,那广袤无垠的种植区域令人震撼。100万亩的瓜菜菌常年复种面积,650万平方米的食用菌播种面积,520多万吨的年产量,这些数字背后是莘县农业蓬勃发展的有力见证。燕店镇3万余亩的香瓜田,董杜庄镇8万亩的西瓜地,还有分布各处的西红柿、小番茄和蔬菜种植区,构成了一幅五彩斑斓的农业画卷。
在燕店镇东孙庄村,我们与村民们深入交谈。他们回忆起1994年刚开始种植香瓜时的情景,对这个新品种充满陌生,推广之路困难重重。但多年来,凭借着不懈努力,香瓜种植成为了村里的支柱产业。如今,千亩农业示范基地拔地而起,通过优化种植结构和品牌整合,香瓜品质提升,价格也水涨船高。村民们的收入大幅增长,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盖新房、买新车不再是梦想。这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特色农业产业对乡村经济的强大带动作用。
十八里铺镇苏堂村的发展模式同样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村党支部书记刘增民介绍,过去村里以传统蔬菜种植为主,近年来通过“反租倒包”流转27公顷土地,建设96座冬暖式蔬菜大棚,规模化种植香瓜、甜瓜等高附加值农产品。“公司 + 基地 + 合作社 + 农户”的模式,不仅引进了新品种,降低了种植成本,保障了产品质量,还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这种创新的发展模式,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
电商的兴起,更为莘县特色农业发展插上了翅膀。在燕店镇,电商从业者刘扬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互联网的巨大力量。他通过淘宝、快手等平台销售香瓜,每天能接到四五百单,纯利润超千元。京东云仓落户后,电商运营更加规范,香瓜不仅畅销全国,还吸引了众多外地客商。越来越多像刘扬这样的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借助互联网把家乡的农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农业生产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层次较低,市场竞争力弱,缺乏有影响力的大型企业,这给品牌建设和融资带来困难。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合作机制不完善、管理不严谨,影响了双方的长期发展。政府在资金投入、土地流转等方面也面临诸多难题,制约了大规模产业基地的进一步发展。此外,产业发展不平衡、技术创新不足、市场开拓困难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面对这些挑战,莘县并没有退缩。政府积极推广智慧农业和生态种植技术,引进荷兰式智能温室等先进设施,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同时,大力加强品牌建设,“莘县蔬菜”区域公共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196个蔬菜品种通过三品认证,成功进入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百强。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参与这次“三下乡”实践,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我们们可以运用所学知识,为解决家乡农业发展中的问题贡献力量。比如,发挥专业优势,帮助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加强品牌推广;开展技术培训,助力农民掌握新技术;搭建电商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我们们大有可为。
此次调研,是我们了解家乡、服务家乡的宝贵经历。我们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莘县特色农业种植产业必将克服困难,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而我们也将继续关注家乡发展,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实践,用实际行动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为家乡的繁荣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