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绿茶:在挑战中蓬勃生长,助力乡村振兴
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里,家乡日照的绿茶产业宛如一颗闪耀的明珠,承载着无数的希望与可能。作为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的一员,深入调研日照绿茶产业的过程,让我深刻感受到这一特色产业在乡村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也看到了它在前行道路上的无限潜力。 日照绿茶的发展历程充满传奇色彩。自1953年“南茶北引”设想提出,1959年日照县成为首批试种基地,到1966年试种成功,再到如今成为山东省规模最大、产量和产值最高的茶叶主产区,这一路走来,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一系列扶持政策相继出台,推动着茶产业迅猛发展。2023年,全市30万亩茶园年产干毛茶1.98万吨,产值达38亿元,“日照绿茶”品牌价值高达61.22亿元,还入选了首批“好品山东”品牌,这些数据见证着它的辉煌成就。 走进日照的茶园,处处洋溢着生机。高兴镇高兴灵村的农户们,凭借着多年的种植经验,精心呵护着每一株茶树。他们采用生物防治、植物源农药等绿色环保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利用滴灌系统进行科学灌溉,用心保障着茶叶的品质。一年三季的采摘,春茶的鲜爽、夏茶的醇厚、秋茶的回甘,都是他们辛勤劳作的成果。农户们的收入,也随着茶叶产业的发展稳步增长,日子越过越红火。在与农户的交谈中,我深切感受到他们对这片茶园的热爱,以及对日照绿茶未来发展的期待。 在销售端,日照绿茶的销售渠道日益多元化。线下实体店为本地居民和游客提供了亲身体验的机会,让人们能够直观地感受日照绿茶的独特魅力;线上网络销售则打破了地域限制,将日照绿茶推向全国各地的消费者。在与直销店销售人员的交流中得知,不同季节的茶叶销售量有所差异,春茶凭借其优良品质备受青睐,而冬季由于茶叶产量少、消费者需求转向暖性茶等原因,销售量相对较低。顾客群体涵盖了本地居民、外地游客以及对绿茶品质有高要求的茶友。尽管面临着其他知名绿茶的竞争,但日照绿茶以其独特的口感、香气和亲民的价格,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然而,日照绿茶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生产标准化程度有待提高,多数茶叶企业规模小,资金短缺、管理不善,导致有机茶生产标准不统一,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品牌建设方面,虽然区域公用品牌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有机绿茶品牌影响力不足,缺乏规模化、现代化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进行资源整合与品牌传播。生产研发投入较少,专业技术人员匮乏,限制了产业的创新和升级。销售渠道仍以传统模式为主,对新型线上销售模式的适应能力较弱,难以充分展示产品优势。此外,市场监管难度较大,假冒伪劣产品影响了品牌形象和消费者信心。 面对这些挑战,日照绿茶产业并没有退缩,而是积极寻求突破之道。政府持续加大扶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茶园绿色防控,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越来越多的茶园开始采用有机种植、精准灌溉等先进技术,提升茶叶品质和产量。茶文旅融合发展态势良好,全市已培育出多个茶文旅融合的旅游景区,将茶文化与旅游资源有机结合,拓宽了产业发展空间。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我们在此次“三下乡”实践中,深刻认识到自己在乡村振兴中的责任。我们可以运用所学知识,为日照绿茶产业发展贡献力量。比如,通过文化宣传,提升日照绿茶的品牌知名度;利用网络“云实践”,拓展线上销售渠道;参与企业实践,助力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我们还可以组织公益服务活动,为农户提供种植技术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病虫害防治等问题。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日照绿茶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我坚信,在政府、企业、农户和青年学生等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日照绿茶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产业升级,让这杯醇厚的绿茶香飘更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动力,书写更加灿烂的乡村振兴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