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踵事增华谋振兴,行远自迩奉绵力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亲身践行二十大关于乡村振兴的有关论述,为乡村振兴事业添砖加瓦, 7月6日至13日,
中国海洋大学“海之子”赴江西婺源生态调研实践团的八位学子,深入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岭脚村,通过“理论学习+学农实践+实地调研”的方式,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 开展了为期八天的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希望深入调研岭脚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并尝试提出具有可行性、创新性的发展建议。

图为中国海洋大学“海之子”赴江西婺源生态调研实践团。 李嘉鑫 供图
行而不辍,履践修身
“我们想要更加深入地体会与理解农业劳动的艰辛,从源头开始学习我们每天吃的粮食是怎样被生产出来的。”实践团队长邓林浠表示。在7月6日至7月13日的八天时间内,实践团成员在当地农民的指导下,开展了农业生产学习。
首先是为期一天半的水稻种植学习。实践团成员将脚踏入被太阳炙烤得发烫的淤泥中,向农民认真学习了区分水稻杂草、拔秧、打格插秧的相关知识和技巧。耕种期间,有成员因水稻叶的刮擦产生了过敏反应,有成员被晒伤,但实践团最终克服了种种心理和生理挑战,成功耕种了一片稻田。“农忙的时候,我们早上六七点就要上山去了,晚上七八点才会回来,要干的可比你们现在做的多多了。”被问及平时做农情况,指导实践团劳作的村民笑着说。
随后的五天内,实践团主要在旱地学习耕种,在掌握了耕地、除草、翻土等技能后,依次种植了白萝卜、大豆、玉米。“真可谓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啊!”实践团成员牛彦熙如此回忆道。
炎热的环境下,实践团队辛勤耕种,在劳动过程中磨砺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得到了村民的认可,“这几天多受了村民们热心的照顾,我们也想帮他们改善生活条件,甚至尝试促进整个村子的经济发展。”实践团成员宋明池的感慨也说出了整个实践团的心声。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田中插秧。宋明池 供图
不鹜虚声,不驰空想
为了初步探索愿望的可行性,实践团开展了一系列调研活动。在调研初期,实践团队充分利用晚饭后空闲时间,与聚集乘凉的村民进行沟通交流。
综合观察和采访所得信息,实践团发现,岭脚村基本维持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日常食用的主食、油料、蔬果基本自给自足,旅游业发展滞后,仅在每年3月和4月油菜花盛开时吸引较多游客。在人口结构方面,岭脚村空心化严重,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留守的老人和儿童成为村内的主要居民。此外,岭脚村基础设施存在老化问题,部分房屋破损倒塌,村内巷道以及田间小路存在一定安全隐患,自来水在暴雨期容易断供或浑浊。
为了更进一步地了解岭脚村的社会经济状况,实践团与岭脚村党支部副书记詹德兴老师进行了深入访谈。
在访谈过程中,调研团得知,除粮食作物外,岭脚村还种植有一定规模的经济作物,比如杨梅、油茶、绿茶等,但唯有油茶以及绿茶对外销售,其中婺源绿茶虽然有一定知名度,但未形成品牌,4000余亩油茶田被按户均分,无法实现有效利用。村集体的公共收入主要来源于出租公共土地。目前,由于青年劳动力大量流出,岭脚村的常住人口数量持续减少,大量土地无人耕种,导致耕地抛荒,同时村里住房闲置数量增多,缺乏维护,倒塌风险日益增加。

图为实践团与詹德兴老师交流。路越 供图
尘雾之微,补益山海
在充分了解了岭脚村的经济结构与生存模式之后,实践团着手探索起助力村子经济发展切实可行的方法。
实践团在阅读了大量论文,经过深入地调研和分析后,先后排除了影视基地、写生基地等方案,最终结合调研资料,参考“清华大学-正博实业-岭脚村”和“海洋大学-正博实业-岭脚村”两个长期稳定进行的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的运营模式,提出了在岭脚村建立高校学农基地的方案。
实践团首先参考SWOT分析法,结合调研结果、统计资料、学术论文等,对岭脚村的优势、劣势、机遇进行了系统性的评估。实践团认为,岭脚村作为学农基地有两点核心差异化竞争优势:第一,岭脚村与中国海洋大学以及清华大学建立的长期学农实践合作关系,可以作为有力的宣传素材,为学农基地提供品牌背书;第二,岭脚村半封闭的地理特征使其在满足基础交通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避免了商业化改造的影响,为学农基地的建立提供了天然的优势。然而,岭脚村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自然灾害风险、基础设施落后、配套资源不足等。在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的大背景下,如果岭脚村可以扬长避短、抓住机遇,针对高校需求发展特色学农基地,很有希望可以取得成功。
在分析评估的基础上,实践团进一步提出了岭脚村学农基地的组织结构、运作方式、经营方式和营销策略。学农基地将由报名高校、正博实业有限公司和岭脚村集体三方共同参与,形成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下设餐饮部、客房部、课程部、接待部和市场营销部等部门,负责日常运营和管理工作。在经营方式上,学农基地将采取统一治理下的承包经营与承租经营方式,并通过土地流转、租赁村民闲置院落等方式,获得学农耕种用地和活动场所。同时,学农基地还将开发多种营销策略,包括抓住基地与知名高校合作多年的基础进行重点宣传、在旅游旺季推出农耕体验创意旅游项目、开发岭脚村特色产品进行营销等,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最后,实践团对该项目进行了创收估计,在项目初期,不包括增值服务等潜在收入,预计每个学校的每次学农活动至少可以为基地带来17457元净收入。
结语
通过此次在岭脚村的暑期实践活动,实践团不仅深入探究了岭脚村的经济现状与发展困境,通过自己的努力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振兴方案,还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层意义,更加深刻地体悟到自己身上背负的责任与使命。日月其迈,岁律更新,中国乡村的命运,在无数仁人志士日以继夜的努力奋斗下,早已晦暗不复,实践团将继承前辈的精神,持续关注乡村经济状况,积极参与相关的学习、研究以及实践活动,继续脚踏实地、焚膏继晷地为乡村振兴奉上自己绵薄的力量,让笑容在乡村的土地上永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