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7月6日电(龚云龙)
7月4日至7月11日安徽中医药大学萤火虫实践队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开展为期一周的“三下乡”主题活动
“三下乡”活动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是一项由共青团中央发起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引导青年学生深入了解国情民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安徽中医药大学作为一所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高等学府,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参与此项活动,今年也不例外。
出发:带着知识与希望的种子
在这个夏日灼灼的季节里,一群充满活力的青年志愿者不畏天气的炎热踏上了通往乡村的道路,他们是来自安徽中医药大学的一群热心学子,他们带着知识与热情,参与了一年一度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这项活动旨在通过实际行动,将城市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带到农村,帮助了解改善乡村的教育、卫生和文化条件,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抵达:初识乡土,心连心
活动正式开始后,志愿者们背上行囊,带着满满的期待和准备充分的物资,分赴各个乡村。开始了解各个乡村的文化,与同村的一些老人进行沟通与了解。之后志愿者们深入田间地头,与劳动人名一同劳作,了解帮助劳动人民一起劳作,帮助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图为实践队员与村民进行沟通 王蕾 摄
教育先行:点亮智慧的灯塔
志愿者们首先关注的是教育问题。他们走进教室,与孩子们一起学习,教授基础课程,开展兴趣小组,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他们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对外界的无限好奇和探索的勇气。课堂上,孩子们的眼睛闪烁着求知的光芒,仿佛看到了未来无限的可能性。
技术助力:科技兴农,共筑丰收梦
除了教育,农业技术的推广也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志愿者们深入田间地头,向农民传授现代农业技术,讲解科学种植方法,帮助改善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他们与农民一起劳作,体验劳动的乐趣,同时也将先进的理念和技术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调研科查:病体难安中的救赎
在这之后志愿者们出发了解了当地的一个重要的地方——定远县永康镇祝杨村卫生室,了解众多关于当地老百姓的医疗情况,创建的历史以及病人医疗感受。卫生室的医疗设备虽然相较于城镇上有点简陋和落后,但是医疗水平却能让人信服。在这里我们通过寻问与简单的调查发现这座卫生室风评很好,被当地人名所信赖。最后调研结束我们在这留下了合照。
图为实践队员在村卫生室合照 王蕾 摄
文化交流:传承与创新
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志愿者们组织了一系列的文化交流活动。他们举办了电影放映、文艺演出,还邀请村民参与到手工艺制作和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中。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城乡间的文化交流,也让村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自豪感
总结反思:收获与成长
在活动结束之际,志愿者们纷纷表示,这次“三下乡”活动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成长机会。他们不仅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还深刻体会到了乡村发展的迫切需求。一名志愿者动情地说:“在这里,我看到了乡村的美丽和希望,也感受到了作为青年人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将继续关注乡村的发展,用我们的知识和行动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告别:不舍与期待
离别之际,志愿者们与村民们依依不舍。他们承诺会继续关注和支持这里的乡村振兴事业,而村民们则用最朴实的方式表达了感激之情。志愿者们离开时,心中充满了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和对未来发展的美好祝愿。
展望:持续的关怀与支持
“三下乡”活动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村民的高度评价。村委书记表示:“这些年轻人给我们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他们的到来让村里充满了活力。我们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够持续下去,让更多的乡村受益。”安徽中医药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将继续支持和推广“三下乡”活动,将其打造成为一项长期的志愿服务项目。学校还将探索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乡村建设,共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结语:既是结束也是开始
“三下乡”活动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志愿服务,更是青年学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通过这次活动,志愿者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青春的意义,用汗水浇灌了乡村的希望。他们的足迹遍布田野,他们的故事感动人心,他们的精神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投身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