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科技赋能非遗传承,青春助力乡村振兴:成都理工大学“星火耘阡”团队深入中江

    发布时间:2025-09-11 阅读:
    来源:作者:陈欣睿 张冕航 张尘 张奕琛 成都理工大学
2025年8月,成都理工大学“星火耘阡”社会实践团队奔赴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以“聚焦发展成就观察,促进乡村振兴”为主题,开展为期七天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深入乡村一线,依托学科优势与青年智慧,系统推进文化传承、产业升级与人才培育,为中江县乡村振兴注入高校动能。
中江县作为四川省粮食生产重要基地,素有“蜀中粮仓”之美誉,粮食总产量已连续十八年位居全省首位,并拥有中江挂面、中江柚等多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多项非遗技艺。近年来,当地积极推动“红色+非遗”文旅融合,2024年接待游客逾418万人次,初步形成品牌效应。然而,团队在调研中也发现,中江县仍面临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留守儿童教育与发展资源不足等现实挑战。
针对上述问题,“星火耘阡”团队制定了系统性实践方案,围绕“文化—产业—人才”三轮驱动模式展开多项实践行动。
在文化振兴方面,团队走进黄继光纪念馆,开展志愿讲解、红色课堂和短视频录制,弘扬英雄精神,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深入“中江挂面”非遗工坊,记录传统技艺,设计“英雄面”文创产品,并通过线上线下义卖助推文化传播。团队还设计了一条融合红色教育与非遗体验的研学路线,推动文旅资源深度融合。

在产业助推方面,团队赴永安镇柚园基地参与现代化种植实践,完成除草疏果百余亩,并引入农业专家开展技术培训,提升科学种植水平;在通济镇桑蚕产业园,队员亲身参与养殖流程,学习现代蚕桑管理技术。团队还开展电商直播助农行动,为中江挂面、柚子等农特产品拓展销售渠道,提升产品附加值与市场认知度。
人才振兴是此次实践的另一重点。团队与当地政府研讨“以工代赈”机制,探索留住本土劳动力的可行路径;针对留守儿童,开展“非遗+红色”主题课堂和安全教育系列活动,打造“文化启蒙—情感陪伴—实践成长”关怀闭环,覆盖儿童60余名,并利用义卖所得捐赠学习物资。

七天的实践中,“星火耘阡”团队用专业知识服务乡村需求,以青春行动响应国家战略,不仅深化了对乡村振兴的现实理解,也探索出高校与地方结对共建的有效模式。团队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参与挂面产品文创开发、留守儿童助学等项目,推动社会实践常态化、服务机制长效化,真正让高校智力资源扎根乡土,为乡村振兴持续贡献青春力量。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