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淄博市科技馆与山东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小小科学家”科普社会实践团联合打造的为期5天的这一特色活动,顺利进入第二天的舞台剧排练阶段。此次活动旨在通过戏剧这一生动形式,全面提升青少年的语言表达、舞台表现与团队合作能力,而第二天的排练课程,更是在老师们的精心设计下,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深度感受戏剧的独特魅力。
精雕细琢:台词与情感的双重淬炼
当天的排练从扎实的基础训练拉开帷幕。老师们深知,台词是戏剧表演的基石,情感则是戏剧的灵魂。因此,他们首先带领同学们逐句分析剧本台词,从发音的准确性到语速节奏的把控,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纠正与指导。更重要的是,老师们着力引导孩子们深入理解角色的性格特点和当下的情绪状态。“想想如果是你,此刻会带着怎样的情绪开口?”这样的引导语贯穿在排练过程中,促使孩子们将自己代入角色。

在分组对词环节,每个孩子都全身心投入,为所扮演的角色反复打磨台词,力求每一个字都能精准传达角色的心声。饰演“弟弟”的同学,起初语气中带着一丝刻意的懒散,在老师的耐心点拨下,逐渐领悟到角色的真实状态,将语气调整得自然又贴切;而扮演“姐姐”的同学,通过不断揣摩,巧妙地运用语气的抑扬顿挫和丰富的表情变化,把姐姐那种既严厉又饱含关爱的复杂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指导老师始终穿梭于各个小组之间,密切关注着孩子们的表现,一旦发现问题便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角色,让每一句台词都充满生命力。
师生同台:创意与灵感的激情碰撞
休息时间,老师们的精彩示范成为了排练场上的一大亮点。他们亲自走上舞台,用生动传神的演绎为孩子们展示角色的塑造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当老师扮演的“府库小吏”蹑手蹑脚、鬼鬼祟祟地模仿偷铜钱的样子时,惟妙惟肖的表演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在欢笑之余,孩子们对这个角色的性格特征和行为特点有了更为直观、深刻的理解,为自己的表演积累了宝贵的素材。

排练过程中还巧妙穿插了即兴小剧场环节,这一环节为孩子们提供了充分发挥创造力的空间。老师们鼓励同学们打破剧本的束缚,自由发挥动作与表情,大胆提出关于场景搭建的创意构想。有的孩子为“县令升堂”这一场景设计了极具夸张色彩的惊堂木动作,让整个场景瞬间充满了威严与戏剧性;还有的孩子为“水滴石穿”的科学原理讲解部分添加了一系列通俗易懂的手势,将抽象难懂的科学知识变得鲜活生动、易于理解,让科学与艺术在舞台上完美融合。
收获与成长:见证坚持的力量
经过两天的排练,孩子们不仅在表演技巧上有了显著的提升,更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一位参与演出的同学在分享感受时说道:“就像‘水滴石穿’的故事一样,只要每天努力一点点,最后一定能演好角色!”这句话不仅是对自己的鼓励,也道出了所有孩子在排练中的感悟与坚持。
戏剧教育的意义远不止于教会孩子们表演,它更是一个培养孩子们表达能力、合作精神与创造力的综合课堂。在这个课堂上,孩子们学会了倾听他人、配合伙伴,也学会了用自己的方式去诠释和创造。

舞台剧排练的每一个瞬间,都成为了孩子们成长道路上弥足珍贵的印记。从表演技巧的打磨到情感的深度融入,从团队协作的默契培养到自由创意的大胆发挥,这一天里的每分每秒,都在悄然点亮孩子们心中对表达的热爱,也为他们积累着走向未来的宝贵财富。我们满心期待,在此次活动的正式演出中,孩子们能够绽放出最耀眼的光彩,用他们的坚持与创意,生动诠释“水滴石穿”的深刻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