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齐鲁大地的沂蒙山区,有一处以独特地貌闻名的地方——岱崮镇。这里是“天下第一崮乡”,也是中国第五大地貌“岱崮地貌”的所在地。“岱崮镇”以天然形成的崮命名,“岱”字本义为大山,仿佛诉说着这里厚重的历史底蕴。近日,中国海洋大学V爱青年志愿者实践团队成员走进岱崮镇,深入探寻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的融合之路。
一、居民走访听心声搬迁保护获认可
2025年8月22日上午,实践团队成员首先来到燕窝村开展居民调研,成员们与当地村民亲切交流,倾听他们对于村落变迁的心声。从村民的讲述中得知,出于便捷性与安全性的考虑,村里组织部分居民从山上的石头屋搬迁至山下的新居。但在居民搬迁的同时,当地政府并没有忽视山顶传统村落的保护。对山顶那些承载着岁月记忆的传统石头建筑,相关部门已开展系统的维修保护工作。石头房屋在修缮后重新焕发生机,古老的村落建筑得以保留。这种兼顾居民生活改善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做法,赢得了村民们的广泛认可和支持,为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传统村落析难题党领兴业破困局
2025年8月22日下午,在贾林书记的帮助下,实践团队成员与蒙阴县党委书记张凯、蒙阴县岱崮镇团委书记崔莹莹、省派第一书记贾林等围绕岱崮传统村落保护方面的困难展开深入座谈。座谈会上,张书记指出资金问题是保护工作推进的一个难题,招商引资的难度让许多保护项目难以落地;产权问题同样棘手,大量传统民居为个人私有,在统一规划和保护过程中,与群众的沟通协调以及争取配合面临诸多挑战。

座谈会后,贾书记带领成员们拜访了岱崮镇燕窝村党支部书记于昌贵。于书记向成员们详细介绍了燕窝村在党的引领下传统村落走向保护与开发的光辉历程。随后,于书记还向成员们介绍了传统村落保护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蜜桃产业,这一产业的兴起,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支持,形成了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实地调研探古韵传统建筑焕新颜
2025年8月23日,实践团队成员在贾书记的引领下开展实地调研,参观了以石头为主要建材的传统房屋群建筑,在实地调研中,成员们了解到当地正在推进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项目。项目创新性地将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让古老的村落在保护中焕发新的活力。通过对传统建筑的修缮改造,赋予其新的功能,使其成为展示历史文化、开展旅游体验的重要载体,让游客在欣赏古韵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军工志魂凝古村蜜桃甘实济家园
岱崮镇的文化底蕴,藏在三线建设的峥嵘岁月里,浸在蜜桃产业的甜蜜芬芳中,是历史厚重与乡土温情的深度交融,构筑起独特的地域文化标识。
2025年8月24日,贾书记引领实践团队成员探访军工记忆遗址。当地采用“修旧如旧”理念修缮,完整保留建筑与生产设施的原始风貌,无声讲述着这里曾作为重要军工配套生产点的历史。如今,军工洞展区内的老机床、手写操作规程、建设者日记等实物,以及复原的“三线人”生活场景,将抽象的精神转化为可感可知的文化符号,成为当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核心阵地。

春日桃花漫山如粉霞,秋日硕果压弯枝头。岱崮镇依托山地气候发展规模化蜜桃种植,蜜桃产业正在以纯粹的种植形态成为村落保护的经济根基。蜜桃销售收益直接反哺村落保护:部分收入专项用于传统石屋墙体加固,种植合作社按比例向村民分红,不少家庭借此完成祖屋修缮……
此次中国海洋大学实践团的岱崮之行,深入了解了当地传统村落保护的实践与探索。从居民走访到座谈研讨,从古建筑到新产业,实践团见证了岱崮镇在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努力与成效。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岱崮镇正以独特的“崮韵”文化为核心,让古老的村落焕发新生机,书写着传统村落保护的精彩答卷,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相信在未来,岱崮镇的传统村落保护之路会越走越宽,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