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红魂,筑梦乡土行
七月,安阳工学院电子电气与无人机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追光者联盟”一行,怀揣服务乡村的赤诚之心,踏上下毛仪涧村的土地,正式拉开了本次暑期社会实践的帷幕。首日活动聚焦精准对接与周密部署,为后续深入服务奠定坚实基础。
图为活动开始集结合照。团队 供图上午九时,启动仪式在村委小院简约而庄重地举行。学院领队王老师发表动员讲话,他鼓励同学们:“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希望大家珍惜这次深入基层的机会,真正沉下心、俯下身,把学问做在田间地头,把服务送到乡亲心头。”话语掷地有声,点燃了每一位队员心中的热情火焰。随后,实践团郑重接过象征责任与使命的旗帜,鲜红的旗帜在阳光下舒展,标志着一段充满希望的乡村实践旅程正式开启。仪式一结束,实践团核心成员在王老师带领下,立即前往村支部,与村支书同志进行工作对接。小小的村支书办公室瞬间被青春的气息填满。村支书热情地伸出布满老茧的手,与实践队员们一一相握,脸上洋溢着质朴的笑容。他详细介绍了村庄的人口结构、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当前面临的环境卫生、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需求,言语间充满了对改变的期盼。实践队员们认真聆听,仔细记录,不时就细节进行询问。这份来自田间地头的“第一手资料”,为团队后续精准设计活动提供了最鲜活的依据。下午,实践团驻地成了思想碰撞的阵地。基于上午对接掌握的村情民意,带队队长杨队长组织全体队员召开工作会议。他结合自身丰富的生活经验,对即将开展的系列服务活动进行了细致指导,特别强调了内容要“接地气”,形式要“聚人气”,务必贴合村民实际需求与接受习惯。队员们围绕活动方案展开了热烈讨论,头脑风暴中迸发出智慧火花——如何让政策宣讲更通俗易懂?如何设计互动环节提升村民参与热情?如何确保知识普及真正入脑入心?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讨论要点和行动计划,每一项任务的负责人、时间节点、所需资源都逐渐清晰。思想的交流、方案的打磨,让初时的兴奋沉淀为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和可操作的蓝图。
图为团队成员与村委会对接活动。团队 供图 傍晚时分,首日的行程在忙碌而充实的对接与规划中落下帷幕。这坚实的第一步,映照着青年学子们眼中服务乡村的坚定光芒。他们深知,与村支书的每一次坦诚交流,老师指导下的每一次思维碰撞,小组会议中敲定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为后续深入田间地头、走进村民心坎所做的坚实铺垫。旗帜已扬帆,蓝图已绘就,这支青春的队伍,正以饱满的热情和精心的准备,准备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知识服务乡梓,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里书写属于他们的青春篇章。随后的日子里,他们将把精心准备的政策宣讲、环保科普带到乡亲们身边,让青春热力在乡野沃土上尽情绽放。 三下乡实践活动的第二天,在下毛仪涧村村委会办公室里,数十位村民与一群年轻身影在阳光中围坐。青年学子们以精心策划的宣讲活动,为宁静的村落注入了别样的活力。“当年开山引水,手上磨出的血泡结成了厚茧……”讲述者声音恳切,昔日艰难创业的历程通过青年们朴素的讲述重焕生机。村民张大爷听着,眼眶渐渐湿润:“这些娃子们讲的,都是我们经历过的真事啊,那些苦日子,忘不了!”一段段村庄旧貌换新颜的故事,让许多像张大爷一样亲历变迁的村民频频点头。青年们以邻家孩子般的亲切口吻,将宏大“振兴”主题化入村庄肌理,在听众心中唤起深沉共鸣与强烈归属感。
图为队员为村民科普知识。团队 供图 队员们聚焦村民日常关切,从农药瓶的回收处理到生活垃圾如何正确分类,从厨房灶具的清洁到饮用水卫生,把知识讲给大家听,用行动教给大家做。他们巧妙编成“厨余可烂单独放,有害物品红桶装”等顺口溜,复杂规则立刻变得清晰可循。活动渐近尾声,村民们仍意犹未尽地交流着今日收获,一些老人拉着青年队员的手反复叮咛“下次一定再来”。实践队员们将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深情融入村庄真实的过往与日常的细节,环保与卫生知识已悄然渗入村民的日常生活中。追光者联盟的全体成员将把更多的温暖用实际行动带给千家万户,用行动带领更多青年群体关注下毛仪涧村,关注乡村振兴发展中的千千万万个村子。
图为追光者联盟全体成员合照。团队 供图 (通讯员 魏坤宇 庞景琪)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