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数字赋能社区智治:多社区调研实践总结与展望

    发布时间:2025-09-05 阅读:
    来源: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数赋新生”社区智治青研队
一、多社区数字治理实践亮点:各有特色,各展所长
  (一)阳光社区:科技与温暖交织,打造幸福家园
  阳光社区成立于2002年7月,总面积9.28平方公里,共3965户8745人,社区党委有党员108名,个体商业网点231个。在数字赋能方面,社区部署的智慧社区智能终端机如同“全能管家”,居民轻点即可完成社保查询、水电费缴纳、物业报修等服务;智慧化无人微社区服务云柜则化身“24小时快递站”,有效解决“快递上门无人收”难题,大幅提升居民生活便捷度。
  在服务与文化建设上,社区坚持以居民为中心,打造“一站式”党群服务中心,实现商圈党群“微家园”,开展“微课堂”“微服务”,十余年来辖区“零上访”。同时,发动356名在职党员和1024名志愿者组建17支党员志愿服务先锋队,建立党员应急值守机制,组建义务巡逻队、应急小分队。此外,社区还打造了棋牌室、手工艺室、合唱团排练室、妇女儿童之家、乡村学堂和图书借阅室等多元空间,满足不同年龄层居民精神文化需求,营造互助友爱、和谐共处的良好氛围。
  (二)郭南社区与西北大学长安校区家属院:精准对接需求,优化服务细节
  郭南社区以居民需求为导向,落地多项智慧化服务设施与平台。智慧门禁系统实现人员进出精准管理,兼顾社区安全与通行效率;居民信息互通群实时推送政策通知、活动预告,确保信息传递“零延迟”。社区内“一站式服务台”工作人员可快速调取居民信息、核对办事材料;“共享书室”书香与红色文化海报相映;“智慧信箱”支持线下投递意见与线上扫码留言,保障居民诉求“件件有回音”,让社区服务兼具“效率”与“温度”。
  西北大学长安校区家属院作为单一单位式社区,青研队通过“一对一”问卷调查与现场访谈发现,不同年龄层居民需求存在差异。老年居民希望完善数字服务内容、加强数字技能帮扶;部分青年居民则建议优化线上办事平台与智慧设施功能。两小时调研收集居民建议二十余条,为后续精准优化服务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三)卧龙社区:破解混合社区难题,探索数智治理路径
  卧龙社区地处西安市碑林区核心区域,总面积0.34平方公里,包含25个老旧院落与多个自建房区域,辖4003户居民近万人,是典型的混合型城市社区,辖区内1200年历史的千年古槐是社区文化地标与精神纽带。
  社区已启用党员管理平台、团员志愿系统、低保户动态管理软件等数字化工具,实现党务管理、民生服务线上化操作,如党员关系线上转接、志愿者时长实时统计,提升工作效率。同时,微信社群成为社区与居民互动主要载体,院落微信群在通知发布、邻里互助、应急响应等场景发挥关键作用。不过,调研也发现部分系统存在关联性不足、高峰时段卡顿,以及各部门系统数据不通、重复填报等问题,社区期待构建统一治理大平台,整合多维数据,实现“一次录入、多方共用”。
  (四)东关社区:党建引领+精准服务,筑牢治理根基
  东关社区位于东门外东关南街南段,占地0.16平方公里,居民2380户5280人,流动人口267人,曾获西安市碑林区平安社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等多项荣誉。社区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深化“党建+社会治理”模式改革,构建党群服务微阵地体系,整合多元治理主体协同机制,实现社区管理服务提质增效,为网格化治理提供实践依据。
  针对社区60岁以上人口占比20.1%(共1809人),其中失能、空巢、残疾老人106人的现状,社区从“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四个维度构建四维养老全景体系。设立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大学、健康小屋,设置“邻里互助服务点”,协同网格员、社会组织及志愿者力量,依托智能终端建立动态健康档案,缩短服务响应时间与空间距离,同时推进“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将关键民生服务下沉至老年群体日常活动半径内。
  (五)绿地香树花城社区:精细治理+智能服务,打通便民通道
  绿地香树花城社区借助数字化手段划分多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专职网格员,实现居民信息、事务精准化管理,网格内事件上报、流转、解决全程线上追踪,提升社区事务处理效率。社区还引进防震减灾预警设施,实时监测灾害风险,异常情况迅速预警,筑牢居民安全防线。
  电子政务信息平台整合各类政务服务资源,居民可线上办理多项业务,告别“跑断腿”的困扰。此外,社区通用的“彩之云服务”小程序集生活、服务、教育功能于一体,涵盖缴费、停车、意见投诉、科普教育等需求,物业在党建引领下,通过小程序收集居民需求并快速响应,打通服务“最后一米”。
  二、社区数字治理共性经验与现存挑战
  (一)共性经验
  1.以民为本,需求导向:各社区均将居民需求作为数字治理与服务优化的核心出发点,无论是阳光社区的多元文化空间、东关社区的养老体系,还是郭南社区的智慧信箱,均围绕居民实际需求设计与落地,确保服务贴合民生。
  2.党建引领,多方协同:党建引领是各社区治理的重要支撑,阳光社区、东关社区、绿地香树花城社区等均以党建为核心,整合在职党员、志愿者、社会组织、物业等多方力量,形成治理合力,提升治理效能。
  3.数字赋能,提升效率:从智能终端机、智慧门禁,到线上政务平台、服务小程序,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社区服务、安全管理、事务处理等领域,有效减少居民跑腿次数,提高社区工作效率,实现“让数据多跑路,居民少跑腿”。
  (二)现存挑战
  1.技术适配与系统整合不足:卧龙社区存在系统关联性差、高峰卡顿,以及各部门数据不通、重复填报问题;部分社区可能存在不同数字化工具功能重叠或数据割裂情况,未形成统一高效的治理平台,增加基层工作负担。
  2.适老化服务有待完善:西北大学长安校区家属院老年居民提出数字技能帮扶需求,反映出部分社区在数字服务适老化改造上存在短板,老年群体可能因数字技能不足难以充分享受智慧服务,存在“数字鸿沟”。
  3.服务精准度仍需提升:不同社区类型(如混合型社区、单一单位式社区、老旧社区)居民需求存在差异,部分社区在服务针对性上仍有提升空间,需进一步细化服务,满足不同年龄、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需求。
  三、未来展望与优化建议
  (一)推进系统整合,构建统一治理平台
  针对数据割裂、系统分散问题,建议各社区联合上级部门,推动跨部门数据共享与系统整合,构建统一的社区治理大平台,实现人口、民政、医保、事务处理等数据“一次录入、多方共用”,减少重复填报,提升系统稳定性与关联性,降低基层工作负担,提高治理效率。
  (二)加强适老化改造,弥合数字鸿沟
  一方面,社区可联合志愿者、专业机构开展老年群体数字技能培训,手把手教学智能终端、服务小程序使用方法;另一方面,保留线下服务渠道,如设置专门窗口协助老年居民办理业务,在智慧设施中增加语音提示、简化操作界面等适老功能,确保老年群体平等享受数字服务。
  (三)细化需求调研,提供精准服务
  结合不同社区类型与居民群体特点,定期开展精准需求调研,建立居民需求动态数据库。针对混合型社区的老旧院落与自建房管理难题、单一单位式社区的共性需求、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等,定制差异化服务方案,如为老旧院落优化安全监测设施,为青年群体完善线上办事功能,持续提升服务精准度与居民满意度。
  (四)总结推广经验,打造社区智治典范
  梳理各社区数字治理的优秀实践,如阳光社区的科技与人文融合、东关社区的养老体系、郭南社区的民意响应机制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在更多社区落地应用。同时,“数赋新生”社区智治青研队将持续跟踪各社区数字化建设动态,结合专业知识形成专题调研报告,为基层治理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推动更多社区实现“智慧、活力、温暖”的治理目标,助力科技创新强国背景下的社区智治高质量发展。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