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大漠铸魂如胡杨,红旅砺志效长征”三下乡实践团队在阿拉尔市十三团中学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实践团成员以鲜活的红色故事为纽带,将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与新时代青少年的使命担当紧密相连,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沉浸式的红色文化盛宴。
活动开始,实践团成员吴昊泽以 “一封家书里的家国情怀” 为切入点,手持复刻的革命烈士陈觉与妻子赵云霄的诀别信,声情并茂地讲述了二人在革命年代舍小家为大家、面对敌人严刑拷打仍坚守信仰的感人故事。“云霄我的爱妻,我们有必胜和必活的信心,自入狱日起,我就下了坐牢的决心……” 随着吴昊泽的深情诵读,信中真挚的情感与坚定的信念感染了在场每一位同学,不少同学眼中泛起了泪光。
在 “红色文物鉴初心” 环节,实践团带来了精心收集的老照片、旧军帽、泛黄的战地日记本等 “红色展品”。成员们一边展示 1935 年红军过草地时使用的牛皮水壶,一边讲解背后的故事:“这个水壶陪伴红军战士走过了茫茫草地,壶身上的每一道划痕,都是他们与饥饿、寒冷、沼泽抗争的见证。当时战士们宁愿自己渴着,也会把仅剩的水让给伤员和小战士,这就是红军战士之间的生死情谊。” 同学们围在展品旁,认真聆听讲解,有的还轻轻触摸水壶,仿佛在与那段峥嵘岁月对话。
活动最后,实践团与同学们共同演唱红色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激昂的旋律回荡在校园里,红色的种子在同学们心中悄然扎根。十三团中学老师表示:“这样的红色教育活动很有意义,它让革命精神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能触摸、能感受的鲜活记忆,帮助孩子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此次红色教育活动,不仅让同学们近距离感受了革命精神的力量,更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怀与责任意识。实践团负责人吴昊泽表示,未来将继续创新红色教育形式,把更多生动的红色故事带到校园,让革命精神在青少年心中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