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落实国家学生资助政策,筑牢“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保障防线,助力“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走深走实,2025年7月17日14:00—17:00,广东财经大学蒲公英资助政策宣讲实践团分队佛山一队7名队员,在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新动力广场开展学生资助政策宣传活动,以青年行动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一、精准宣讲:政策干货直达群众
活动伊始,实践团队员以“一对一”沟通模式为核心,向新动力广场过往市民系统宣讲国家及佛山市学生资助政策。队员们手持《广东省学生资助政策简介》宣传册,围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国家助学贷款申请流程、佛山市本地补助项目(含补助标准、发放时限)等关键内容,结合通俗案例拆解政策要点——从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额度划分(本专科生每生每年最高20000元、研究生每生每年最高25000元),到地方配套补助的申请材料清单,均逐一细致说明,确保不同年龄段、认知水平的市民都能理解政策核心。

图1:实践团队员向市民一对一宣讲国家及佛山市学生资助政策图 钟欣琪摄
二、问卷摸底:锚定需求靶向发力
为精准掌握群众对资助政策的认知现状,队员们引导市民通过扫码完成线上问卷调研。调研过程中,队员们主动询问市民对政策的了解程度、关注重点及信息获取渠道,同步记录高频疑问。问卷结果显示,不少受访者对广东省佛山市本地资助政策了解不足,许多家长表示“不清楚不同教育阶段的资助政策差异”。基于此,队员们及时调整宣讲侧重点,对认知缺口较大的内容进行重复讲解,实现“调研-宣讲-补漏”的闭环衔接。
图2:实践团队员引导市民完成线上调查问卷 钟欣琪摄
三、互动激励:糖果传情激活参与
为提升活动吸引力,尤其是鼓励亲子家庭参与,团队设置“政策互动赢糖果”环节:完成问卷或主动提问的市民,可获赠糖果等奖品。这一设计有效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不少家长带着孩子驻足,孩子在领取糖果的同时,也跟着家长聆听政策讲解;部分青少年主动询问“大学生勤工俭学岗位申请”“奖学金评定标准”等问题,形成“政策认知从家庭向青少年延伸”的良好效果。现场参与互动的市民超50人次,政策传播的覆盖面与渗透度显著提升。
图3:实践团队员为参与活动的市民发放糖果奖品 钟欣琪摄
四、答疑破惑:化解痛点温暖人心
活动期间,队员们累计解答市民关于资助政策的疑问30余次,重点回应“补助申请的方式”“毕业后助学贷款还款方式”“非本地户籍学生能否申请佛山补助”等高频问题。现场有位来自重庆的务工市民,虽然其孩子在重庆读高中、不在广东就读,却主动驻足咨询:“想提前了解老家的助学贷款政策,怕以后孩子上大学愁学费。”队员们未因“非本地就读”简化回应,而是详解生源地助学贷款全国统一政策——本专科生年最高贷20000元、研究生25000元,需在户籍地教育局申请,还提醒他关注重庆当地申请时间。市民记下要点后连声道谢,这一幕也印证了家长对资助政策的普遍牵挂,而队员的耐心答疑,让政策温暖跨越了地域界限。
图4:实践团队员向市民详细讲解资助政策内容 钟欣琪摄
五、实践体会与活动意义
此次“三下乡”实践中,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国家资助政策的“温度”,需通过“面对面沟通、心贴心解读”才能真正传递到群众心中。相较于线上宣传,线下宣讲更能及时回应群众的个性化疑问,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政策误解;而糖果等小奖品的设置,不仅降低了群众参与门槛,更让政策传播多了一份“烟火气”。从更深远的意义来看,此次活动既是对国家“障教育公平”战略的基层实践,也是青年群体参与社会服务的生动体现。通过将抽象的政策条文转化为群众易懂的“民生话语”,实践团队为经济困难家庭点亮了求学希望,助力“教育公平”从政策文本走向现实落地。
未来,广东财经大学蒲公英资助政策宣讲实践团将持续深耕学生资助政策宣传领域,以更灵活的形式延伸服务触角,让政策阳光覆盖更多有需要的学子,为夯实教育强国根基、推进“百千万工程”中的教育帮扶工作注入青春动能。
图5:实践团佛山一队合影 钟欣琪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