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高等医学院校服务社会、培育人才的双重职能,激发青少年科学探索热情,厚植科学素养根基,2025年8月26日,皖南医学院临床医学院2022级“医心”志愿服务队主动走出校园、下沉基层一线,赴涡阳县科技馆开展以“普及科学教育、启迪童心智慧”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带领辖区内儿童沉浸式感受科学魅力,在互动体验中开启探索科学世界的奇妙旅程。
一.精心筹备,筑牢活动“基础桩”
自活动筹备启动以来,“医心”志愿服务队始终秉持“严谨、专业、务实”的工作态度,围绕科普内容设计、活动形式创新、风险预案制定等关键环节,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凝聚团队智慧打磨活动方案。考虑到服务对象为青少年群体,团队成员结合自身《医学物理学》课程所学专业知识,经过多轮筛选与论证,最终将科普主题聚焦于“神奇的科学之旅——伯努利原理”,既保证知识的专业性与实用性,又兼顾内容的趣味性与易懂性。
为确保科普效果,团队对活动PPT进行反复优化:从版面设计上,采用色彩明快、图文并茂的风格,搭配生动形象的科学示意图,降低儿童理解门槛;从内容逻辑上,以“现象—原理—应用”为主线,穿插生活中的科学案例,让抽象知识具象化。同时,针对活动中可能出现的设备故障、儿童注意力分散、突发健康问题等情况,团队提前制定多套应对预案,明确分工、责任到人,为活动顺利开展筑牢“安全防线”,力求将科学知识精准、高效、生动地传递给每一位“小听众”。
二.实地调研,找准服务“切入点”
为使科普活动更贴合基层需求、匹配场馆实际,8月23日,“医心”志愿服务队提前赴涡阳县科技馆开展实地调研,与场馆负责人就活动流程、场地使用、受众特点等细节进行深入沟通,全面掌握场馆运营情况与服务群体特征。调研发现,涡阳县科技馆作为当地重要的科普教育阵地,受众覆盖退休老人、中小学学生等不同群体,馆内设有力学、声学、医学健康等多个主题展区,各类互动体验设备丰富,可充分满足青少年动手实践、探索科学的需求。
团队成员通过现场观察、随机交流等方式,重点了解12岁以下儿童的科学认知水平与兴趣点,发现该群体对“动手操作”“趣味实验”类活动接受度更高,对抽象科学原理的理解需借助具象化演示。基于调研结果,团队进一步调整活动方案,增加实操环节占比,简化理论讲解语言,确保科普内容既“有料”又“对味”,真正实现“按需施教”,为后续活动精准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互动宣讲,打造科普“新课堂”
8月26日上午,科普宣讲活动在涡阳县科技馆正式拉开帷幕。活动伊始,志愿者们以“为什么树叶会随风旋转?”“为什么飞机能飞上天?”等贴近生活的趣味问题设置悬念,迅速吸引儿童注意力,引导他们主动思考、积极发言,现场氛围瞬间活跃起来。随后,志愿者们带领孩子们开展“吹纸条”“浮球实验”等简单易操作的小挑战,让孩子们亲手实践:当孩子们看到纸条在气流作用下向上飘起、小球在气流中稳定悬浮时,纷纷发出惊叹,对其中的科学原理充满好奇。
借助孩子们的探索热情,志愿者们用“讲故事”“打比方”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解伯努利原理的核心内容,将“流体速度越大,压强越小”的抽象概念转化为“风吹过纸条,纸条上方空气跑得快、压力小,下方空气跑得慢、压力大,所以纸条会向上飘”的通俗表述,帮助孩子们轻松理解原理内涵。活动最后,志愿者们拓展介绍伯努利原理在飞机飞行、喷雾器工作、火车站安全线设置等生活场景中的应用,同时讲述科学家伯努利坚持探索、勇于创新的故事,引导孩子们感受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领悟“严谨求实、追求真理”的科学家精神,在心中种下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种子。
四.青春担当,书写服务“新篇章”
此次暑期“三下乡”科普实践活动,是皖南医学院临床医学院深化“校地联动、实践育人”的生动实践,也是“医心”志愿服务队践行新时代青年使命担当的具体体现。志愿者们以专业知识为支撑,以志愿服务为纽带,将科学知识送到基层、送到儿童身边,不仅激发了青少年的科学探索热情,更在实践中锤炼了自身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展现了临床医学院学子“厚德、精术、济世、报国”的良好风貌。
下一步,皖南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将持续总结“三下乡”社会实践经验,不断创新活动形式、拓展服务领域,围绕健康科普、医学知识普及、基层医疗帮扶等主题,打造更多特色实践品牌,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在服务社会、奉献人民的实践中增长才干、坚定理想,为培养更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医学人才,为推动基层科普事业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