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作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决策,部署了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教育的重要地位,明确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为教育工作的开展确立了目标导向,意味着教育要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2025 年 8 月 16 日,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闽学创新实践” 队前往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五夫镇,以问卷调查等形式分析朱子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基本情况,并深入了解当前各个年龄段对朱子文化的认知程度。
团队成员采访五夫镇本地居民了解“鱼龙戏”相关文化
一、聚焦核心:事件关键进展 在校期间,团队完成组建,确定了团队成员及指导老师。每位成员利用课余时间密切关注时事政治,查阅国内关于朱子文化的学术文献、政府报告和新闻报道,并接受了集中培训,包括对相关文化政策的解读,以深入理解调研目的和意义。
本次调查以与五夫镇朱子文化存在不同关联的群体为核心对象,涵盖本地居民、游客、文化研究者、乡镇工作人员等。其中,本地居民作为朱子文化的传统受众与潜在传承群体,游客作为文化旅游转化的关键受众,共同构成了调查主体。

团队成员近距离观察“鱼龙戏”演出道具
二、深度解析:背后成因探寻 为了更好地推动朱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团队构建了 “调研 — 实践 — 转化” 的完整工作链条。在五夫民俗文化博物馆,团队实地考察了与朱子文化相关的实物展陈。
基于调研数据,团队提出了 “文化 + 教育” 的创新解决方案: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将朱子文化中的礼仪规范、经典诗词等转化为书法创作、传统礼仪实践、文化故事讲述等教学内容;设计跨学科融合项目,结合朱子理学中的 “仁、义、礼、智、信” 思想,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融入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等学科教学;组织沉浸式乡土实践活动,邀请文化专家走进校园,指导学生学习朱子文化礼仪、诵读经典著作,推动青少年从 “旁观者” 变为 “传承者”。
成员访谈“鱼龙戏”非遗传承人
三、多方声音:观点碰撞汇总 通过对不同年龄段的访谈,团队深入了解了不同群体对朱子文化的认知现状、传承困境及发展期待。调查结果显示,朱子文化当前面临认知度不够广泛、传承方式较为单一、与现代生活融合不足等问题,但同时也具备文化底蕴深厚、社会关注度逐渐提高等潜在优势。明确了朱子文化教学实践与文化转化的核心方向:文化资源梳理需填补 “历史细节” 与 “现代关联” 的缺口,分层教学需依据受众认知差异设计 “基础普及 — 深入探究 — 实践应用” 三级内容,教学方法则需以 “体验式学习” 为主,评价体系需覆盖 “知识掌握 — 文化认同 — 实践能力” 多维度,教师培训需聚焦 “文化内涵 + 教学方法”。
“鱼龙戏”表演现场
随着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深入推进,朱子文化这一古老而深厚的文化正焕发新的生机。我们期待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交融中,朱子文化能以更丰富的表现形式走进大众视野,通过数字化传播、创新性教育实践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让这项承载着中华文明基因的文化,不仅活在历史典籍与记忆里,更活跃在未来的每一个课堂与生活场景中,成为连接古今、传递文化自信的坚实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