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青春筑梦非遗路!西安财经大学“三下乡”团队深耕乡土传文脉

    发布时间:2025-09-02 阅读:
    来源:许思甜
青春筑梦非遗路!西安财经大学“三下乡”团队深耕乡土传文脉
为响应国家非遗保护号召,推动传统文化在科技创新领域焕发光彩,6月30日至7月9日,西安财经大学暑期三下乡实践团“‘乡’遇助梦队”深入陕西省安康市开展了为期11天的实践活动。团队由15名学生及2位带队老师组成,围绕“AIGC+非遗”文旅融合的场景构建与体验升级研究这一主题在安康市汉滨区、旬阳县、白河县进行实地调研,用青春视角挖掘非遗魅力,助力传统技艺活态传承。
 
                                                                                            图为实践团队出发照      翟勇摄
访馆、习戏、制陶、品酒:传承汉滨文化根脉
6月30日,“乡”遇助梦队于西安出发到达首站安康市汉滨区,同日中午正式开启实践调研征程。在汉滨区文化馆的大力支持下,团队与其联合开展“馆校联动-AI赋能非遗焕新”专题交流座谈。通过此次座谈,实践团队师生深入了解汉滨区文化馆的基本概况、地方特色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活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情况。次日,团队前往安康市群众艺术馆对国家非遗汉调二黄进行深入调研寻访,学唱经典唱段“小薛义”,感受汉调二黄的艺术魅力。随后,团队成员前往大山深处沉浸式体验汉水陶艺,从揉泥、拉胚到塑形,在指尖流转间体会传统陶艺的匠心与温度,制作专属的文化记忆手作。最后实践团队深入泸康酒窖,研学传统酿造工艺的历史传承与现代创新,在酒香氤氲中感悟地方产业与文化融合发展的活力。
汉江之滨,古韵悠长。在此次汉滨研学之旅中,“乡”遇助梦队共完成AI赋能短剧3部、形成实践纪实视频1部、创立非遗剧本杀1部、完成访谈提纲6份等初步成果,深化了对汉滨区非遗资源价值及AI融合可行性的认知。
 
                                                                           图为实践团队学唱“小薛义” 翟勇摄  
寻韵、刻艺、览史、探镇:解锁旬阳文化魅力
7月3日,“乡”遇助梦队走进旬阳市,开启一场融合非遗与地方文化精髓的新旅程。实践团队首先前往旬阳市文化馆,参观非遗展厅、了解当地特色文化工作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现状。在文化馆干部的带领下,实践团队探访了国家级非遗旬阳民歌传承人并与其进行深入探讨,了解到民歌的社会价值及青年在文化传承中的关键作用,此外还了解到传承人老师对于AI技术助力民歌传承的开放态度,为AI助力非遗传承注入新思路。随后团队前往旬阳市版画院,体验传统木刻版画技艺,感受手工创作的细腻,体验过后就版画艺术的保护、传承及推广等话题与传承人老师进行交流探讨。翌日,实践团队步入旬阳博物馆,在珍贵馆藏与详实史料间,感受旬阳历史文化底蕴,并围绕“AIGC与非遗传承”的应用前景与挑战对工作人员进行专题访谈,深入理解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中的潜力及面临的现实问题,为后续研究提供重要参考。最后团队前往蜀河古镇,在古朴的街巷氛围中体悟古镇承载的商贸文化和生活智慧,让此次研学之路更具深度与温度。
太极城中走,寻韵眼底收。此行团队制作完成AI赋能非遗短剧2部、形成实践纪实视频1部、创作非遗主题剧本杀1部、生成蜀河古镇互动秀方案1部,完成访谈提纲4份等初步成果,深度挖掘了旬阳多元非遗形态及其文化特质,积累了AIGC融合应用的实践经验

                                                                             图为与版画非遗传承老师合照 翟勇摄   
品石魂、寻文根、研茶技、观果情:触摸白河发展鲜活脉动
白河县位于陕鄂交界之处,三面环楚,是中原入陕进川之咽喉。7月6日上午,“乡”遇助梦队来到白河县绿松石博物馆,深入了解绿松石文化及其产业发展现状,拜访绿松石加工技艺非遗传承人老师,了解其对“AIGC与非遗结合”的独特见解。次日,团队前往白河县文化馆,在文化馆干部的带领下参观非遗展馆,总览白河县非遗。在后续座谈会上,干部同志阐述馆内已经采取的AI技术,表达了对AI与非遗结合的积极态度,并与实践团队达成深度合作意向,致力于共同建立“青年智库”联络机制。当日下午,团队成员探访秦大山葛业有限公司,调研白河葛根茶产业发展,在茶香中挖掘葛根茶文化。7月8日,实践团队前往木瓜种植园区及石梯社区,走访木瓜加工企业,了解数字化销售模式与传统渠道的融合实践,认识木瓜产业对白河县的重要价值,为后续助力AI技术与文旅振兴积累丰富素材。
秦楚遗韵,云途新章。基于本次调研,团队制作“AI赋能非遗”短剧2部、形成实践纪实视频1部、非遗剧本杀1部、生成桥儿沟互动秀方案一份,完成访谈提纲6份等初步结果,深化了对白河非遗资源价值与产业创新路径的理解,也为这次调研之旅画上了一个短暂的句号。

                                                                                图为与白河县干部开展座谈会 翟勇摄
从非遗作品的“观赏者”,到学习非遗技艺的“继承者”,再到用AIGC技术的“创新者,此次三下乡让团队成员完成了身份的转变,更深刻理解非遗传承的时代意义。实践虽已结束,但团队对于AIGC赋能非遗的思考还未结束,接下来“乡”遇助梦队将继续关注非遗数字化传承,用青年的科技素养与文化情怀,让非遗在数字浪潮中“活”起来,“火”起来,让文化根脉在数字时代生生不息。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