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广东科技学院“南木笙歌”突击队奔赴云浮市云城区南盛镇下西村,以墙面为天然画布,以创意为墨彩,开启一场传统木雕文化的“活态传播”实践。团队将自主孵化的木雕精灵IP“笙笙”“囡囡”化作文化信使,把抽象的木雕七步工艺转化为生动的视觉叙事,让千年非遗在青春创意的浇灌下,在乡村巷陌间焕发新生机。
▲图为突击队墙绘与下西村村民大合照
精灵作渡:萌态IP牵起古今匠情 墙绘之上,一对灵动身影成为打破传统与现代隔阂的“文化摆渡人”——“笙笙”手持迷你刻刀,眉眼间的专注与老匠人凝神创作时别无二致;“囡囡”捧着打磨得温润如玉的木雕成品,憨态可掬的笑容里满是对这门手艺的纯粹热爱。这对由突击队历经两个月调研、结合南盛木雕纹样特色设计的精灵IP,恰似连接非遗传承与大众认知的“翻译官”,让古老工艺长出“萌趣触角”。
▲图为木雕制作七步工艺墙绘展示
“老一辈守着手艺的‘根’,年轻人爱新鲜创意的‘趣’,我们想让‘笙笙’‘囡囡’成为两者对话的纽带。”队员王同学道出设计初心。为兼顾不同年龄层的接受度,团队反复调整IP形象:借鉴传统木雕中“福娃”的圆润线条,融入现代Q版设计的萌系元素。当两个小精灵串联起选料、画样、打坯、修光等全流程工艺,原本刻板的工序说明,瞬间变成了村民愿看、能懂、爱聊的“非遗故事绘本”。
白墙织韵:七步匠心跃然方寸画布 下西村的寻常巷陌间,曾经素净的白墙正被一幅幅木雕主题墙绘“织”出文化肌理。突击队以当地木雕产业为核心,用饱满色彩传递匠人温度:选料时,木料纹理的深浅交错在墙面上清晰可辨;画样时,铅笔勾勒的弧线精准流畅;打坯时,刻刀起落的刚劲力道通过浓墨重彩展现;修光时,砂纸游走的轻柔轨迹用渐变色彩呈现,尽显匠人的耐心与细致……七道关键工序在墙面上层层铺展,宛如一本摊开的“立体工艺图鉴”,让非遗技艺从作坊里的“小众传承”,变成了全村人看得见的“文化风景”。
▲图为突击队成员绘画的场景 画笔传情:一墙一景唤起乡土共鸣 墙绘创作的日子里,下西村的白墙前总是围着层层叠叠的“围观者”,形成一道独特的“文化互动风景线”。孩子们指着“笙笙”手中的刻刀,追着队员叽叽喳喳提问。
“村里好久没这么热闹过了,这墙一画画,不仅村子亮堂了,更让娃娃们知道咱南盛还有这么金贵的老手艺!”下西村村委会负责人望着逐渐成型的墙绘,笑意里满是感慨。画笔与乡土的温暖互动,让文化传播不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变成了双向的“共鸣”,每一笔色彩都饱含着对非遗的敬畏,每一次交流都凝聚着传承的力量。
▲图为突击队墙绘时吸引下西村村民们参观

▲图为突击队成员同前来参观墙绘制作的村民合影 文脉续薪:青春力量浇灌传承新芽 当最后一笔色彩落下,下西村的墙面已然蜕变为会“说话”的文化地标——路过的村民会指着墙绘给孩子讲木雕故事,游客会驻足拍照记录非遗魅力。“比起单纯的课堂讲解、手册宣传,这种看得见、摸得着、能互动的艺术形式,更能让文化在乡土里扎下根。”突击队指导老师表示。
▲图为突击队成员进行墙绘 阳光下,墙面上的色彩依旧鲜亮,“笙笙”“囡囡”的身影在光影中愈发灵动。那些藏在木纹里的故事、凝在刻刀上的匠心,正借着青春创意的力量,在南盛镇的乡土间悄悄发芽,让千年木雕文脉在新时代的乡村大地上,续写着传承与新生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