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普助力乡村振兴——金黄的使命:一场雨中的抢收
七月的阳光,毫不吝啬地倾泻在李家村的晒谷场上,将铺了满场的苞米粒晒得金黄灿烂,也把我们这群来“三下乡”推普的大学生晒得脸颊通红。我们此行的任务,是推广普通话,助力乡村振兴,用语言搭建沟通的桥梁。几天下来,我们从课堂上的“一声平二声扬”,到田间地头的“您好”、“谢谢”,村民们学得认真,我们教得起劲。彼此间的距离,就在这一字一句中渐渐拉近。这天下午,我们正好课程间隙,来到晒谷场帮几位老人翻晒苞米。李大爷笑着用带着浓重乡音的普通话说:“大学生们,歇着吧,别累着!”我们一边用新教的“粒粒皆辛苦”跟他开玩笑,一边抢过耙子,感受着脚下谷物的滚烫和丰收的喜悦。

(图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安山村 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师生供图)
天空说变就变。刚刚还湛蓝如洗,远处山脊却突然推上来一团浓黑的积雨云,风毫无征兆地变得急促而清凉,吹得地上的苞米粒簌簌滚动。“要下雨了!”不知谁喊了一声。晒谷场瞬间“炸开了锅”。这满场的苞米是村民一家大半年的心血,若是被暴雨浇透,不仅会发芽霉变,一年的辛苦可能就打了水漂。村民们慌忙从家里拿出扫帚、麻袋、簸箕,脸上写满了焦急。
“快!同学们,帮忙!”带队老师一声令下,我们没有丝毫犹豫,像听到发令枪的运动员,瞬间冲进了晒谷场。没有分工,却默契十足。男同学们力气大,抢过村民手中的麻袋撑开;女同学们和手脚麻利的村民一起,用木板、簸箕奋力将成堆的苞米粒铲进袋子里;没有人指挥,只有此起彼伏的“这边!”“快装!”“我来!”——这一刻,标准的普通话和当地的乡音奇异地融合在一起,变成了最高效、最动听的劳动号子。

(图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安山村 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师生供图)
豆大的雨点开始砸下来,啪嗒啪嗒,越来越密,打在脸上生疼。我们完全顾不上了,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快一点,再快一点!汗水混着雨水,从额角流进眼睛,也顾不上擦。漂亮的体恤衫、雪白的运动鞋,此刻都沾满了泥水和玉米须,但我们谁也顾不上形象。
终于,在暴雨倾盆而下的前一刻,最后一大堆苞米粒被我们连推带拉地挪到了屋檐下的安全地带。虽然还是有一小部分边缘的被雨水打湿,但绝大部分保住了!我们互相看着对方,一个个头发湿透贴在额头上,衣服紧紧裹在身上,还在往下滴水,活像一群落汤鸡。短暂的安静后,不知道是谁先笑了起来,紧接着,所有人都笑了,笑声爽朗而畅快,盖过了哗啦啦的雨声。那是发自内心的高兴,是一种完成了重要使命后的纯粹的喜悦。

(图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安山村 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师生供图)
村民看着我们,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一个劲儿地用手抹着眼角(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用最朴实的乡音念叨着:“好孩子,真是好孩子啊……太谢谢你们了……”带队老师看着我们,眼中满是赞许和骄傲。她走过来,拍了拍几个“泥猴子”的肩膀,声音有些动容:“同学们,今天的你们,比任何一堂推普课都更深刻地践行了‘助力乡村振兴’的内涵。语言是桥梁,但真诚的行动才是抵达人心的最快路径。你们今天做的,了不起!”雨还在下,在屋檐下汇成雨帘。我们挤在一起,看着身后金黄的苞米堆,心里涌动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感和成就感。这次抢收,早已超出了帮忙干活的范畴。它让我们真正融入了这片土地,感受到了劳动的价值与奉献的快乐。

(图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安山村 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师生供图)
那一刻我们明白,“推普”不只是教会几个拼音汉字,更是心与心的交流;而“乡村振兴”,也不仅是经济的增长,更是所有人与这片土地休戚与共、守望相助的真情。这场突如其来的雨,给我们上了最生动、最深刻的一课,让我们在成长路上收获满满,受益匪浅。
通讯员:杜胜东,王克群,刘嘉馨,邓安琦,刘欢,向美霞,代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