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踏古韵,薪火传戏音
八月炎夏,莆阳古巷深处,锣鼓声阵阵响起。在文化传承的热潮中,为深入挖掘莆仙戏的文化价值,助力这项千年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光彩,福建中医药大学“星火传承”实践团奔赴莆田,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暑期社会实践。
一、溯千年戏脉:戏剧院里寻根
实践团的首站来到了莆仙大剧院。这座融合传统飞檐与现代声光电技术的文化地标,成为大家系统了解莆仙戏——“宋元南戏活化石”千年演变历程的窗口。在专业讲解员的引导下,队员们细致聆听了莆仙戏从唐宋发源、至明清鼎盛,再到当代传承的完整脉络。展厅中,雕工精细的乐器、色彩绚丽的戏服、栩栩如生的彩绘脸谱,每一件文物都烙印着时光的痕迹,静静讲述着莆仙戏的前世今生。队员们不时驻足,轻抚展柜,眼中写满敬畏与好奇,仿佛听见了历史的回响。
为更贴近莆仙戏的排练实况,实践团走进排练厅。台上演员正为赛事加紧排练,武生演员在角落激烈对练。墙上“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标语,仿佛因他们的汗水而鲜活。在这里,队员们触摸到莆仙戏更深层的根系——所有台前的璀璨,皆源自幕后日复一日的坚守与打磨。
二、承古艺匠心:沉浸乡土,感受戏韵
第二天,实践团走进莆田市新坡村,沉浸式体验莆仙戏的乡土魅力。午后阳光洒在村庄戏台上,台下摆放着陈旧长凳,队员与村民并肩而坐。帷幕轻启,浓墨重彩的冠饰、翩跹如蝶的水袖、踏着独特科步的生旦净丑依次登场。莆仙方言唱出的古老声腔,时而高亢裂帛、时而低回婉转,带着泥土与海风的气息,萦绕于村子上空。台上演绎着流传百世的忠孝故事、离合悲欢,台下无论银发长者还是青春面孔,皆共醉于此。对实践团成员而言,这不只是一场戏,更是一次被土地温度紧紧包裹的文化拥抱。
三、对话传承人:共探未来新路径
稍作休整后,实践团与莆仙戏非遗保护传承中心党支部副书记林春红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谈。“莆仙戏的根,扎在莆仙话里”,林书记强调,每一声唱词、每一句道白,不仅关乎艺术,更关乎文化的存续。唯有乡音,才能唱出莆仙戏的真味。听完林书记的讲述,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传承路上的诸多挑战——从资金不足到人才断层,从传播有限到认知度低,每一道关卡都考验着坚守者的决心。“为莆仙戏插上青春的翅膀,这是你们年轻人的使命”,林书记注视着一张张年轻的脸庞,目光中充满期待。那一刻,队员们纷纷颔首,仿佛听见了历史的召唤,也接下了这份沉甸甸的期许。
实践活动虽已结束,但鼓点与二胡的余音仍久久回荡于心。团长唐雨鑫感慨道:“以前总觉得‘非遗保护’离我们很远,今天才明白,它藏在每一件细心修复的戏服中,藏在每一次真诚的讲解里,更扎根于我们年轻人愿意了解、传播和传承的心意之中。”这次实践,不仅是一次莆仙戏的寻根之旅,更是一场唤醒文化认同的心灵共鸣。队员们实现了从“文化旁观者”到“传承守护者”的转变。未来,他们将以实际行动接续千年文脉,让莆仙戏的清音永续回响在八闽大地。(通讯员:林俏婷 唐雨鑫)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