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至7月19日,华南师范大学书画协会流墨实践服务队与信宜市怀乡镇怀乡第一中学共同举办“流墨执笔,筑梦信宜”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队伍今年继续延续“送经典到基层·薪火乡传”的实践主题,开展“禾楼舞影,非遗新生”非遗体验课程。本次课程以广东非遗禾楼舞为核心,以初中学生为对象,通过“理论认知—现场演示—实践创作”三阶教学流程,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传统民俗的魅力,助力禾楼舞文化在当代的传承。
课程伊始,陈一宁先向学生介绍禾楼舞的起源与发展历史。她以禾花仙子的传说故事为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千年前百越部落为祈求稻谷丰收而朝天祭祀到后来各时期各民族文化交融背景下禾楼舞的发展,学生深刻认识到禾楼舞作为农耕时代稻作文化的“活化石”的价值,了解到禾楼舞面具如何从远古时期的祭祀符号象征演变为后来兼具祈福功能和艺术价值的民俗文化载体。
图为流墨实践服务队陈一宁上课。通讯员 罗颖 供图
在特色讲解环节,陈一宁结合图片重点分析了禾楼舞中男性、女性服装上的特色,她以禾楼舞中的特殊道具为切入点,解读稻穗代表“仓廪实”的朴素愿景,火炬寓意“驱灾纳福”的精神寄托。陈一宁向学生提问:禾楼舞的参与者为何都带着面具,引导学生思考禾楼舞面具的文化含义,学生们热烈讨论,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随后通过禾楼舞和其他巫傩文化的对比,结合禾楼舞实拍视频,学生们直观感受到禾楼舞“沟通天地,传递祈愿”的文化内涵。
理论讲解后,几个风格迥异的禾楼舞面具实物面相课堂,有古代样式的古朴面具,也有融入现代彩绘面具。陈一宁向学生讲解彩色颜料、羽毛和麻绳等材料的数量及使用方法,她一面演示填涂色彩、粘贴装饰品的技巧,一面鼓励学生在制作中大胆创新。

图为老师指导学生制作面具。 通讯员 罗颖 供图
在实践创作环节中,学生积极讨论,以个人为单位运用分配好的工具进行面具的制作。教师也参与到这个环节中,与学生一同寻找灵感,指导学生制作禾楼舞面具,课堂气氛热烈。一名学生因为羽毛的颜色纠结时,教师建议:“可以使用绿色,就像面具上绘制的稻苗一样充满生机。”部分学生在面具外观设计上加入当代元素,使用丰富的色彩搭配,融合古朴与现代两种风格,获得了一众赞誉。创新元素的使用不仅是创意表达,更展现了青少年对传统禾楼舞文化当代传承的思考与探索。

图为学生交流创作想法。 通讯员 罗颖 供图
在最后的展示环节,学生们依次带着自己的作品走上讲台,分享创作理念。还有学生表示;“我在面具上绘制了花和蝴蝶的图案,这能够体现禾楼舞与自然关系密切。”有学生指着面具上的麦穗图案,跟大家分享:“这个图案参考了古代禾楼舞面具的装饰,希望能留住原始的农耕记忆。”台下的学生认真倾听,报以热烈掌声,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在“禾楼舞影·非遗新生”主题活动中,学生们化身非遗传承人,通过理论学习和动手实践,他们加深了对非遗禾楼舞的了解,也更坚定了他们为非遗文化传承发展而助力的决心。
撰稿人:罗颖
初审:孙乐
复审:苏伟兰
终审:张杰
来稿单位:华南师范大学书画协会流墨实践服务队
日期:2025年7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