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乡村旅游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路径广西师范大学“遇龙数韵”本科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桂林市阳朔县骥马村。团队通过走访村委、实地考察、旅游从业者访谈等方式,系统梳理骥马村在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中的创新实践,解码喀斯特地貌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我们村能保持‘山清水秀’,靠的是‘不碰工业、严控污染’的规矩。”骥马村村委主任在访谈中向团队介绍。调研发现,骥马村自发展旅游业以来,始终坚守“零工业”底线,从根源上杜绝污染源。为解决旅游旺季排污压力,村里近年投入200余万元升级污水处理系统,建成3处集中式污水处理站,污水日处理能力达500吨,处理后水质可直接用于农田灌溉,村民居住环境满意度提升至92%。

图1调研团队采访骥马村村委主任 刘德瑜摄
沿村道走访时,墙面悬挂着“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等环保标语。“这些标语是村民和游客共同参与设计的,既能提醒大家爱护环境,也成了村里的一道风景线。”村委会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从千古情景区入口至遇龙河沿岸,全程未见塑料垃圾,溪流清澈见底,可见生态治理成效显著。

图2骥马村环保标语牌 廖梓氙摄
骥马村的生态优势不仅体现在环境保护上,更转化为特色产业动能。2022年,村里整合80亩连片土地,建成富硒生态优质稻产业园,培育出“骥丰富硒大米”区域品牌。团队在产业园看到,稻田旁设置了观光步道和科普牌,游客可体验插秧、收割等农耕活动,临走时还能购买包装精美的富硒米伴手礼。

图3骥马村 “超级稻 + 再生稻” 高产攻关示范点 詹明真摄
“我们通过‘土地集约经营+品牌营销+产业融合’三措并举,让一亩稻田的收益从1500元提升到3000元。”村合作社负责人介绍,产业园还联动周边民宿推出“稻田民宿套餐”,游客可入住观景房、参与稻田画创作,2024年带动村集体增收120万元,实现“农田变景区、农品变商品”的跨越。

图4格格树的休闲活动区 廖梓氙摄
团队随机采访的20名游客中,有一半表示优美的生态环境是吸引他们前来的重要原因,其中8人购买了富硒米等农产品,印证了“生态+产业”模式的市场吸引力。
图5团队成员对酒店工作人员进行采访 詹明真摄
一方面,通过推广低碳旅游(如骑行道建设、电动观光车替代燃油车),将游客日均碳排放量控制在0.5公斤以内。
“游客来了,环境没破坏,钱包还鼓了,这才是我们想要的发展。”村委主任的话道出了核心逻辑。数据显示,2024年骥马村接待游客18万人次,同比增长15%,而森林覆盖率仍保持在85%以上,实现了“游客增长”与“生态优良”的双向平衡。
此次调研让团队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找到“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的平衡点。骥马村以“零工业”守住生态底线,用“农文旅融合”激活经济动能,为喀斯特地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