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华中科技大学未来技术学院“跨界破界医工汇”实践队解码国产高端装备突围之路

    发布时间:2025-08-27 阅读: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未来技术学院
  首站:国创中心——"航母编队"式的协同创新
  国创中心正是这座城市发力新质生产力的"主引擎"。实践队选择了三家不同领域的企业进行走访调研,了解最先进的国产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7月14日下午,实践队首站抵达武汉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展厅内,一台爬壁机器人吸附在模拟风电叶片表面,机械臂沿焊缝匀速移动,金属粉尘随即落入集尘盒。走进车间,范亚军博士介绍,新一代水陆两栖机器人完成"水上漂—水下潜—船底吸附"三连跳,可在螺旋桨运转状态下检测裂纹,未来有望实现免坞检修。
  当队员提问国创中心的企业架构时,范亚军博士用"航母编队"比喻国创的协同体系:华中科大机械学院孵化的开幕、天域两家企业如同"舰载机",周华明团队复合材料研究所充当"护卫舰",15家"国家队"股东组成"联合舰队"。武汉总部为"旗舰",四大分中心是"补给港",即将建成的华南基地仍在"施工"。国家经费全部用于购置CT、五轴机床、激光焊接线等"硬核装备",并搬进公共车间,供中小企业共享,携手远航。
  再探:华威科——柔性电子皮肤的"触觉革命"
  7月15日,实践队来到华威科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探访国产柔性电子皮肤的最新进展。展厅中央,灰色薄膜覆盖的人形机器人在指尖触碰下轻轻颔首,完成握手回应。测试区内,汽车座椅在队员落座后自动调整气囊位置,实时贴合腰椎曲线。该公司研究人员透露,电子皮肤以"卷对卷"印刷工艺制备,可像报纸一样连续生产,单片成本降至国外方案的三分之一,已在多家汽车厂批量应用。
  在交流环节,丁小天博士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解释了国产柔性电子皮肤这项先进技术:他把"卡脖子"拆解成一条呼吸般顺畅的闭环:先让每一寸皮肤会"说话",再让每一句数据学会"动手",最终织成一张可随时升级的服务网。此次华威科之行,让实践队员第一次把"柔性电子"从高高在上的专业名词握进了手心:机器人有了触觉,座椅、床垫能够听懂人。
  收官:慧观生物——国产生物仪器的超越之路
  7月22日,实践队抵达武汉慧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深入了解光片显微成像系统。8楼实验室内,工程师演示小鼠全脑透明化过程,并在18小时内拍摄果蝇胚胎发育动态影像。谈及队员最关心的国产与进口设备的差距,工程师坦诚回应软件流畅度待优化,但分辨率已超越蔡司等进口品牌。赵芳博士也表示欢迎大二以上学生参与透明化试剂优化或AI算法训练,共同推动国产高端仪器的迭代升级。
  实践启示:从"展品"到"爆品"的产学研之钥
  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华威科、慧观生物三家武汉企业均已把各自领域的"卡脖子"清单从"能不能做出来"推进到"能不能做得更好、用得更广"的阶段,但离全面替代仍有最后一公里要跑。对比2018年《科技日报》列出的35项卡脖子技术,目前我国已突破60—70%,剩余差距主要集中在半导体设备、高算力芯片、超精密光学元件等上游环节。实践队员所看到的"爬壁机器人""电子皮肤""光片显微镜"正是这60—70%突破样本中的鲜活案例,但要把"展品"变"爆品",还需产学研继续深耕。
  武汉三家企业的成功实践,为华中科技大学的学子描绘了一幅国产高端装备产业的壮丽蓝图。从国创中心的"航母编队"式协同创新,到华威科让机器人拥有"触觉"的柔性革命,再到慧观生物在光片显微成像领域的超越突破——这些鲜活案例共同诠释了国产技术从"展品"到"爆品"的关键跨越。九天的深度调研让队员深刻领悟: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关键,不仅在于攻克核心工艺,更在于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当理论与实践在企业一线完美交汇,当课堂公式在生产现场精准落地,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动能便由此迸发。这正是新时代工科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也是华中科大学子肩负的时代使命。
  (通讯员曹张亦嘉)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