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安顺的云山屯,一项独特而深远的文化传承实践正在蓬勃生长。来自世界各大院校的青年志愿者跨越山海、齐聚于此,投身于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建筑修缮与保护工作。他们与当地工匠并肩协作,以现代技术与传统智慧相结合的方式,修复着一砖一瓦、一木一石,使这些承载着六百年屯堡历史的建筑重新焕发生机。志愿者们的辛勤付出和尊重传统的态度,深深打动了云山屯的村民,也赢得了他们由衷的赞誉。
与此同时,不远处的旧州小学创新性地设立了地戏培训基地,将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日常教学。不同民族的学生——无论是汉族、苗族还是布依族——都踊跃加入地戏的学习队伍。他们一起描画脸谱、练习唱腔、操演身段,在古老的戏台上演绎历史故事,传递忠义精神。这一举措,远远超越了单纯的技艺传授,成为了一座促进多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生动桥梁。
孩子们在学习地戏的过程中,不仅增进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更在朝夕相处的排练与表演中,潜移默化地建立了深厚而纯真的民族情谊。他们学会的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包容、合作与彼此尊重的共同体意识。
云山屯与旧州小学的实践,是从教育层面“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卓越探索。它既活态传承了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地方经验。这种以文化为纽带、以教育为根基的融合模式,正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当代社会的生动写照,也为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复兴路径提供了宝贵启示。

